发现非遗中的天籁:苗家无处不飞歌!


在这音调明快、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悠扬婉转的曲调,便是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苗族飞歌,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等地。2008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雷山县、剑河县申报的《苗族飞歌》分别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是一个热爱唱歌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民族的交往与交流,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往往以歌抒怀和传达,歌成了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苗族飞歌是众多苗族民歌中的一种,曲调高亢,豪迈奔放,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演唱,深受苗族群众喜爱。

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多居于深山峡谷,自然条件导致人与人交往、寨与寨交流出现隔山、隔河相见状态,苗族飞歌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应运而生,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交流情感的工具。苗族飞歌形式很多,曲调各不相同。受居住环境影响,有高坡上的飞歌调,如雷山飞歌;有河边的飞歌调,如施洞飞歌等。

苗族飞歌特点鲜明,以邀约亲朋、赞美对方、抒发胸臆为主要内容,多采用陶冶情怀的五言诗句,主题鲜明,形式简短。

苗族飞歌演唱的内容主要根据不同的活动来确定,田间劳作、结婚、嫁女、生子、起房造屋、谈情说爱、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等活动都可以唱飞歌,涵盖了历史、生产、文学、哲学、宗教等方方面面,歌词质朴清新,委婉含蓄,感情饱满,寓意深刻,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郁。

苗族飞歌演唱形式有个人独唱、两人相伴齐唱、多人合唱等,喜欢采用轮回问答式咏唱,或叙事,或猜谜,节奏顿挫缓和,音调婉转绵长。每首歌的歌词一般在三十句左右,常有三字句、五音句、七音句、八音句等,但多数是五音句。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实际演唱时亦可自由发挥。飞歌起句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亦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演唱,逐渐加快,高潮部分快速连唱。随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整首歌便接近尾声。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者的气息长短而定。

苗族飞歌采用真声和假声配合演唱,真声为核心音调,明快动听,感染力极强;假声音调高昂,音色丰满响亮,气势雄浑,声振林谷,余音袅袅,飞扬荡漾。演唱节奏舒缓自由,旋律起伏大,长音处尽量使气息延长,句间可任意休止,句内用滑音连续递进,句尾收腔使用甩音,附加一声高昂的“啊呼”,更显热情奔放,彰显了苗族音乐的生命力

演唱飞歌时,歌唱者心中所想即是口中所唱,毫不隐瞒,反映了苗族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纯真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审美评价,体现了苗族人民朴素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