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龄】张彩莲:有了新中国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欢快的歌曲声声入耳,欢乐的人群随处可在。“如今的盛世,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新中国让我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国庆节假期里,75岁的老人张彩莲漫步在麒麟城区街头,看着眼前的繁荣景象,情不自禁感叹。

老人发自肺腑的感叹饱含了岁月变迁的浓厚印记。

图片

卖东西赚了0.8元,太高兴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张彩莲在陆良县城南门街出生。

由于父母做卖纸、卖腌菜、卖当地土特产的小生意,张彩莲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从小就会做小买卖,加之她又是家中的老大,独立自主能力强。

13岁那年,她独自一人购买一些姜来街上卖,本钱都没卖够,但她不服输,吸取经验教训后,第二次又去卖姜,卖了一天除去成本赚了0.8元,她可高兴了。第一次赚钱,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从此,她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妹,一边常跟着母亲去街上做买卖。虽然家里做点小生意,但家中人口多,生活也过得紧巴巴。

一次偶然,她告别了家乡,踏上来沾益工作的人生之路。

1964年的一天,有人去陆良招工。张彩莲在家门口看着对面有人招工,就好奇地走上前询问,把自己的情况跟招工人讲了讲。就这样,她成了当时沾益磷肥厂的一名学徒工。

工作中的苦累都不怕,因为有奔头

来磷肥厂后,她每天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们一起搞基建。

“我那时干活可厉害了,每天都挖泥巴坑,满身从头泥到脚,虽然苦累,但很开心,因为有奔头。” 张彩莲这样回忆往昔岁月。

对于她来说,每月有15元的工资可拿,可以寄5元回老家,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让她觉得有奔头的不仅仅是可以拿工资。穿上类似牛仔布料的蓝色工作服也是她向往已久的事情。在家时,她穿的衣服总是左一块补丁右一块补丁。

“买不起衣服,母亲总是用包装布自己染色后裁剪缝制成衣服给我们穿,看到别人穿毛衣,羡慕得不得了,就想着哪一天我也能穿上崭新的毛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张彩莲心想梦想总会一天天实现。

更让她高兴的是,她成了厂里女篮篮球队的一员,空闲时,就到篮球场蹦跳,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也总算圆了她的一个梦想,从小就喜欢运动。

“小时候看着别人拍皮球,总是眼巴巴地望着,那时就想要是我也能拥有一个多好。这不,我成了篮球队员,每到星期六和队员代表厂里跟其他单位进行篮球比赛,上身穿着运动服,脚上穿着小白鞋,驰骋在篮球场,可神气了。”张彩莲自豪地说。

在磷肥厂,她在多个岗位历练过,从搞基建到风机房到配电室到销售科。不管是在哪一个岗位,她都尽职尽责贡献力量,苦累并快乐着;也是在磷肥厂,她结了婚,并生育了两个儿子,虽然和丈夫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日子也过得其乐融融,辛苦并幸福着。

图片

看到曲靖生产的布料在大城市畅销,无比自豪

1981年,张彩莲来到当时曲靖的一家工业供销公司,从事采购、销售工作,一干就是17年。

她记忆深刻的要数每年到上海、长沙等地开展销会。每场展销会都要把曲靖生产出来的毛线、毛毯、呢子布料、软缎被面等带到各地,让外地人知道曲靖的好物。当看到家乡“特产”被外地人喜爱时,她心里通常是激动的。

记得有一次去上海出差,排队等待上厕所,无意中看到旁边也有人在排队,“那里也有人排队,是在做什么呢”怀揣好奇心走了过去想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问之下,才发现这些排队的人是在抢购曲靖生产的软缎被面。“没想到曲靖这种小地方生产的布料竟然在大城市畅销,太稀奇了,那一刻的心情,激动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张彩莲说起往事,眼里有光。

这件事在她内心掀起了波澜。她认定,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随着号角的吹响,曲靖的“特产”会走出省外、走出国门,最终美名远扬。

也是在那样的时代引领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她穿上了心心念念的毛衣,穿上了呢子大衣,用上了软缎被面,这些当时看来奢侈的物品如今在她眼里,依然是奢侈品。她觉得现在市场上这样纯的面料很少见了。

图片

说话间,老人起身走向房间,拿出当年买的一件呢子大衣和亲手织的毛衣穿在身上。“我现在穿出去都有人说这个大衣质量好又时尚,问我在哪里买的,她们也想买,可现在买不到了。” 老人看了又看穿在身上的衣服,舍不得脱下。

图片

看到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忍不住感叹

1998年,张彩莲退休了。

退休后,她帮儿子们带小孩,闲暇时也会出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祖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是忍不住感叹有了新中国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当下的好生活。

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人也学会了用微信、看抖音、玩游戏。在抖音上看到有价值的视频,她就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有时一天要发十多个,她说她想把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朋友们,让大家从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

她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伟大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曲靖融媒记者 李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