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中国经验走进东非高原

  当他提出希望加快发展埃塞制造业时,中方告诉他,“想要吸引鸟儿进来,先要筑巢”。海尔马里亚姆说,中方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令他印象深刻、豁然开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方强

  海拔2400米,亚的斯亚贝巴博莱国际机场,是很多中国人踏上非洲大陆的第一站。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的博莱机场是东非最繁忙的航空枢纽,许多外国人进出非洲都要在这里进行中转。

  中文服务台、指示牌、广告墙……落地亚的斯亚贝巴,各种中国元素迎面而来,显示出这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的紧密联系。走出机场,印有“中国交建”的施工彩钢围挡更给人一种回到中国的错觉。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积极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以改善民生、促进就业;设立工业园区以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这些举措让埃塞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使其成为非洲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一度连续数年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势头,西方媒体称其为“中国经验”在非洲的样板。

  要致富先修路

  “埃塞俄比亚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在过去积累的成功经验值得埃塞借鉴。”埃塞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说。他于1976年开始在北京语言学院(现校名为北京语言大学)留学,次年进入北京大学后一路在此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并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穆拉图说,埃塞借鉴了中国的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因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保障。

  近年来,埃塞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来增加内部联通并促进商贸发展。大量中国企业来到埃塞,帮助当地建设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城市轻轨和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建筑业对埃塞俄比亚经济的贡献率约为20%,每年创造约200万个就业机会,是埃塞就业和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埃塞俄比亚城市和基础设施部国务部长旺迪穆·塞塔说。

  据统计,埃塞全国的公路网从1997年的约26500公里扩展到2023年的超169000公里。在此期间,道路密度从每1000平方公里24.1公里增加到148.3公里。

  塞塔表示,外国公司,特别是中国建筑公司,为埃塞俄比亚公路网的扩张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的代表当属连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阿达玛的高速公路。

  亚的斯亚贝巴至阿达玛的公路一直是埃塞物流运输的大动脉,每天有不计其数的车辆通过这条公路往返于亚的斯亚贝巴和邻国吉布提的港口之间。然而,这条公路常年拥堵不堪,运输效率低下,一度成为埃塞外贸物流的瓶颈。

  2014年5月,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竣工。作为埃塞首条高速公路,这条高速采用了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还途经不少由中国公司建设的大型项目和企业,包括风力发电场、铁路和工业园等。

  “双向6车道、最高时速120公里,我从没想象过这样的公路。现在,从亚的斯亚贝巴到阿达玛的时间由原来的2.5小时缩短为45分钟,极大缓解了原有公路的通行压力,推动了沿线地区发展。”经常往来于两地的司机特梅斯根告诉记者。

  埃塞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2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陆锁国,埃塞主要的出海口是邻国吉布提港,每年超过95%的外贸产品经吉布提港运转。由于仅凭公路运输已经无法满足埃塞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贸易需求,于是,修建一条现代化铁路的计划应运而生。

  2018年1月1日,经过大约6年的建设,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正式开通商业运营。亚吉铁路是非洲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由中国铁建下属中土集团和中国中铁下属中铁二局共同承建。

  亚吉铁路还是中国同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建成以来,为当地提供就业超5.5万人次,极大促进了两国互联互通水平,也为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752公里的运输里程,公路运输需要3至7天,亚吉铁路通车后,货运只需20小时,运输成本只有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二。

  中国人常讲,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亚吉铁路就是最好的例证。按合同,中方企业向业主提供六年铁路运营维护服务。此间,中方对当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和“传帮带”,使其逐步具备铁路运维技能。据统计,六年来,中方为两国培训认证当地员工2800余人,帮助当地打造了一支能力过硬的本土化团队。

  2024年5月10日,亚吉铁路运营六年成就和未来展望发布会暨交钥匙仪式在亚的斯亚贝巴郊区的拉布火车站举行,标志着当地铁路公司开始正式主导运营亚吉铁路。

  “在埃塞整整十年,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了。即将离开,虽然会有些伤感,但看到当地员工接手亚吉铁路运维,我们很欣慰。”中方技术人员王天涛说。

  工业园筑巢引凤

  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回忆,15年前埃塞国内还没有工业园的概念。当他提出希望加快发展埃塞制造业时,中方告诉他,“想要吸引鸟儿进来,先要筑巢”。海尔马里亚姆说,中方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令他印象深刻、豁然开朗。不久后,他就带领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来到中国学习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

  后来,埃塞成功将工业园区的理念本土化,还效仿中国在公路、铁路沿线布局工业园区,以吸引投资、发展本国制造业。

  如今,在亚的斯亚贝巴东南约50公里的东方工业园,一辆又一辆货车穿梭往来其中,一派繁忙景象。这座由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工业园,开启了中国工业园助力埃塞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东方工业园位于杜凯姆市,2008年开始规模性开发并招商运营,2015年4月正式成为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这是埃塞首个工业园区。”该园董事卢其忠自豪地说。

  目前,东方工业园有149家企业,涵盖建材、钢铁、汽车组装和金属加工等行业,累计总产值达21亿美元,为埃塞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外汇收入作出重要贡献,还为当地创造了约2.3万个就业岗位。

  在东方工业园,记者见到了东方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经理格图·克贝贝,他是园区飞速发展的见证者之一。6年间,他从基层工人一步步晋升到管理岗位,对园区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中国企业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和企业发展模式。”格图说,工业园还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他居住的杜凯姆市新建了公路和学校,变得更加繁荣。

  东方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厂长李建荣介绍说,工厂刚建立时,国内派来大约80名中国技术工人,目前只留下约40人。“我们已经把埃塞员工培养起来了,现在厂里雇用的当地工人有600多名。”

  2014年,埃塞政府成立了工业园开发公司,致力于通过工业园区发展制造业,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次年,埃塞政府将东方工业园的建设发展过程作为参考,发布相关文件,规范该国工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

  “从政策制定到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埃塞总理特别办公室主任、工业园开发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桑多坎·德贝贝在采访中说,中国的参与对埃塞的工业园区发展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目前埃塞全国建成的工业园已超过20个,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企业帮助建设开发的,这些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入驻。埃塞工业园开发公司计划未来几年内建设超过100个工业园,为埃塞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