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焕活千年文化,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数字文博亮点纷呈

以AI工作流打造汉代云纹服饰,使用AI技术逆向识别AIGC生成图像,用小样本量提升垂类大模型表现......10月14日,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举行。数字文博成为一大亮点,“AIGC•沉浸式互动文物展”、“数字浯溪”等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让文物“活”起来。

图片

当原本用肉眼难以辨识的碑文变得清晰可辨,我们就如同穿越回千年以前,看着文人墨客在崖壁上挥毫。

这种美好已不是愿景。马栏山“文化+科技”主题展区,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推出了一批依托数字化大屏为基础的内容产品和交互应用技术,其中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数字化成果尤为引人注目。展示现场,观众通过裸眼3D大屏就能清晰目睹颜真卿的笔触,并感受浯溪文化名人知识图谱。

地处湖南省祁阳市浯溪碑林,是大型露天碑林,集中保存了505方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是稀有的书法石刻宝库。但由于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很多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图片

“今年,湖南省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借用顶尖技术组合创新,将永州祁阳浯溪刻痕在0.01毫米以上的摩崖石刻文字,在数字世界还原,让游客感受其历史厚重与书法之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知了青年”相关负责人夏揽月介绍,团队使用专业设备对每块石碑进行图像采集,从八个不同方位,扫描了上百张图像,经过计算机视觉计算,结合图像叠加、图形渲染技术,包括PBR渲染和NPR渲染,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完成全细节立体成像,重获新生的摩崖石刻则进入团队打造的碑刻数据库。

如今,数据库里储存了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围绕碑文进行二次创作。首次建立起从数字采集到产业应用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塑造可复制推广的中国石碑石刻数字应用之典型 。

“数字化唤醒了文物新的生命力。”来自湖南师大美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陈同学赞叹说,它不仅方便了人们欣赏、学习,还将发挥出更大的利用价值。

图片

记者在现场看到,围绕碑文已进行二次创作了拓片、文房四宝、茶叶、手提袋等文创产品。“未来无论是游客还是设计师或书法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游览碑林、欣赏石刻、读懂碑文、学习书法。此外,团队还将携手非遗传承人开发拓印、字帖、文房用品等产品。”夏揽月说。

今年8月19日,马栏山“数字融古今,指尖阅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22天就完成1000件文物采集建模产能,上线3天用户数即破百万。

“山海”App汇聚了全球海量数字馆藏,集文物3D鉴赏、社区、AI互动、个性化博物馆等功能于一体,有中、英、法、西班牙、日、韩6种语言版本。

国庆假期,永州市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游客暴增,纷纷与摩崖石刻文字拍照留念、驻足欣赏。

知了青年打造的“数字浯溪”“数字汉生活”等项目,运用数字技术让历史文物焕发新生;宏达威爱联合长沙开福寺打造“心光普曜”佛学文化艺术馆,重现北宋时期“开福十六景”,为游客带来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图片

科技之光,放大文博之美。在湖南广电展厅,利用高精采集和三维重建技术,推进中华历史文物的数字化工程,结合AIGC大模型,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精选三件经典国宝级文物:T形帛画、商代豕(shǐ)形铜尊、商代青铜皿方罍(léi),通过高精度还原、个性化互动设计,以及多维视觉与听觉展示,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

图片

此外, 美创数字展示的CAVE沉浸式影院,通过多通道融合技术,结合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定制的《青铜文明》影片,带给观众沉浸式游览华夏文明各时期的瑰丽青铜至宝,共同感受青铜时代的辉煌历史。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