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民众:中国人一直在前进

新加坡《海峡时报》10月13日文章,原题:“他们一直在前进”: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与日俱增影响力的微妙看法  对萨尔塔纳特·马登女士来说,霍尔果斯是一片充满机遇的乐土,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港,也是一个横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偏远边境地区的经济特区。28岁的马登来自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周边地区,目前正在距离其家乡300公里的霍尔果斯口岸的中国一侧工作,该口岸是中哈跨境自由贸易区(即“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编者注)的一部分。

马登与一家中国贸易公司合作开展营销工作,该公司销售从衣服到汽车等各种商品。与在哈国内相比,她显然能在这里赚到更多钱。正因如此,她对这里的工作充满热情。

在霍尔果斯簇新的购物中心内,哈萨克斯坦人携带空行李箱和背包而来,然后装满最高配额为20公斤的廉价免税商品,其中有些人看起来像是20多岁的学生。回到哈萨克斯坦后,许多人将他们购买的东西交给精明的商人,商人则奖励他们5000哈萨克斯坦坚戈(1000坚戈约合14.61元人民币),对于一个最低日薪约为2800坚戈的国家来说,上述收入相当可观。

还有选择自己做生意的哈萨克斯坦人。“买家到来后环顾四周,如果他们够聪明,他们就能看到机会。”马登解释说,“以皮草大衣为例,客户会注意到价格差异,算一算差价,如果(把产品)通过视频或广告的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就会有人询价。等回到哈萨克斯坦,再将这些商品转卖。如此一来,他们就能赚到不少钱。”

然而,霍尔果斯不仅是出售低价商品的免税购物中心集中区,还是一个主要的转运枢纽。在霍尔果斯,从中国运往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货物被重新装载到轨距更宽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火车上,反之亦然。

霍尔果斯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跨境)陆路起点后尤其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在该倡议下,哈萨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得到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与邻国的关系来实现中国贸易路线多元化并维持西部周边地区的稳定。此举已经奏效,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当地年轻人比其长辈更对中国有好感。

“这是一种代际转变。”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教授杰西卡·尼菲在被问及哈萨克斯坦人对华看法时如是说。尼菲教授经常开展“中亚晴雨表”调查,以衡量公众对该地区与其东方庞大邻国关系的看法。她说:“与前几代人相比,年轻人往往较少将中国视为威胁。他们更看好中国,而且相对不太可能受到一些过时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说‘只要中国在这里帮助和支持我们,我们就能接受与中国的往来’。”

哈中贸易蓬勃发展,2023年双边贸易额创下新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大举投资,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正在上升。中国在哈的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中企负责施工的建筑工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孔子学院等。中国对哈投资大部分集中在能源领域,中国还帮助哈升级铁路和公路。

在拥有200多万人口的阿拉木图,记者看到许多中国生产的汽车。“中国制造的汽车现在变得很受欢迎。”49岁的作家谢列布里扬斯基说,不仅因为它们更便宜,还因为哈萨克斯坦人已经克服他们对所谓中国产品不可靠和质量差的偏见。他告诉记者:“如今我们不再‘害怕’这些汽车。”他还表示在哈街头行驶的中国电动汽车远多于欧美电动汽车。他也在学童中看到这种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中文。排外心理正在慢慢消退”。而在阿拉木图以北1200公里的阿斯塔纳,这种转变也不可避免地映入人们的眼帘,大量中国投资推动了这一大都市的繁荣发展。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霍尔果斯,马登对她的中国合作伙伴赞不绝口:“中国人行动迅速,对于生意不会犹豫不决。他们也会犯错,但他们千方百计完成工作。他们不断前进,一直在前进。”(作者马库斯·齐纳,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