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擎画产业升级新蓝图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丁玉梅

图片
海晏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万只藏羊养殖基地白藏羊。

天气渐冷,却是牛羊出栏的好时节。

10月10日,走进海晏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万只藏羊养殖基地,现代化的棚舍错落有致,棚舍前后种植着青黄相间的燕麦。毛色洁白的羊群,正悠然自得地吃着饲草。

官保站在羊群中,盘算起今年的收成和销路。“基地有上万只羊,以往一到出栏期,肯定得为销路发愁,但是今年不一样了!”

官保是土生土长的海晏人,自幼便习惯了与牛羊“打交道”。2015年,青海旅游市场迅速升温,官保看准特产销售行情,成立了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牦牛肉干等畜产品。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于2016年入驻海晏县绿色文化产业园,投资260万元新建高原藏牦牛肉干深加工项目。”官保说,当时他们生产的牦牛肉干,一部分通过电商平台在线上销售,一部分在西宁等地的实体店销售。

“要想提高牛羊肉的附加值,就得实现牛羊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牦牛肉干产业越做越大,产业“四地”建设也给官保带来了新的发展启示。从2021年开始,他尝试从单一生产牦牛肉干,向养殖牛羊、屠宰以及牛羊的精细化分割延伸和探索。

近年来,海晏县把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和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加大对县域龙头企业品牌的扶持力度。

图片
工人正在准备羊吃的饲草。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丁玉梅 摄

“咱们基地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起来的,有了万只藏羊基地的助力,发展的动力更足了。”官保说,基地建成后,海晏县积极探索“牧繁场育”模式,将养殖户繁殖的藏系羔羊在进入断奶阶段后,集中到村集体合作社以及万只藏羊基地进行标准化养殖,在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广应用科技的同时,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

“藏羊基地以高于市场价近百元的价格收购我们繁育出来的羔羊,出栏后还能有分红,对我们养牛羊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甘子河乡热水村的才让说。

基地建成,白藏羊满栏,如何销出去呢?

官保带着记者来到海晏县绿色文化产业园,沿着崭新的柏油路,来到一座厂房前。还没走进去,一阵浓郁的香辣味便扑鼻而来。

“通过山东援建,去年我们和山东笨鸡小跑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创办了海北藏羊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海晏藏羊初加工和羊肉食品研发加工。”官保解释到,这香味的来源,正是车间工人在用基地出栏的羊肉炒制定制菜。

车间负责人张东告诉记者,目前5个种类的产品,已上市近6个月。这些产品生产出来后,会运往西宁、山东临沂等地。海晏纯天然绿色的羊肉系列产品颇受大家欢迎。

海晏县充分利用笨鸡小跑的供应链和现有餐厅进行流通销售,规划布局以海晏藏羊为主要产品的连锁餐饮品牌,同时有效整合前端的畜牧养殖,让生态有机的海晏藏羊产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透过脚下的玻璃窗,能清晰地看到底下工人忙碌的场景。来自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的陈宗琴,手脚麻利地将定制菜装进包装盒。“我原先在县城附近打零工,自从来到这里上班,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还有提成,挺好的。”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样一份好工作,陈宗琴显然十分满意。

“在产业振兴的征程上,我们坚信,只要紧紧抓住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战略机遇,深耕细作,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将家乡的牛羊带到更广阔的市场。”官保说。

编辑:李雪薇;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