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丁宝桢的人生境界

图片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其中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这四句话可以说正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是宋儒一代的思想精粹,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抱负。

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丁宝桢卒于成都,享年66岁。清廷颁诏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民间尊称“丁宫保”“丁文诚公”。贵阳、织金等地均建有丁公祠。丁宝桢作为晚清一代名臣,他的卓越人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境界。



图片

矗立于织金县平远古镇的丁宝桢塑像(鱼水 摄)


“为天地立心”

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做人就应该胸怀天下、博爱宽仁,做天地的良心,“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

丁宝桢,原名琼选,字稚璜,号佩之,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人,晚清著名政治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名列晚清“中兴名臣”。据历史资料记载:丁宝桢,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四月生。祖父丁必荣曾任四川昭化县知县,父亲丁世棻为镇远府训导。丁宝桢自幼勤奋好学,在私塾中诗文、书法名列前茅,为塾师所称道。稍长即胸怀大志,常言“大丈夫当读万卷书,破千里浪”。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中第22名举人,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

作为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并且注重言传身教,将自己修身处世、为官做人的理念传授给亲属子女,其家风家训主要体现在《丁文诚公家信》中。该书收录丁宝桢自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写给其在外做官的长子丁体常的12封亲笔家信。这些家书时间跨度16年,涵盖修身、治家、励志、敬业、爱民、廉洁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丁宝桢告诉儿子,“至做官一事,原是讲求做事”“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

丁宝桢在外为官,仍心系故里。因省墓回邑,见故乡久经战乱,民情艰难,亲自与贵州巡抚商议,调威宁知州钱埙担任平远知州,并从山东拨银两万五千两支持钱埙治理平远。

丁宝桢所到之处均捐资办学,对家乡尤为关注。光绪十年(1884),他捐给家乡1000两银子修葺学宫,继捐2000两银子资助办学育人,还捐资修赤水河、簸渡河和牛场到滥泥沟马路,并设乌江义渡。丁宝桢为官清廉,故身为督抚大员却负债甚多,病危时曾上奏朝廷说“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为生民立命”

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读书人应帮助百姓安身立命。

丁宝桢在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我们平常所说的宝桢文化是指织金籍晚清名臣丁宝桢为民爱国思想和人格价值及其廉政家风的理念深化,要义在于为官清廉、为学精通、为民自食其力。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咸丰四年(1854)冬,桐梓教军首领杨隆喜率众进抵清镇、平坝,波及平远。时值丁宝桢因母逝丁忧在家,便聚乡勇办团练,保境安民,与之作战。继而率众驰援龙里,保卫省城贵阳,多有战功。事平授湖南岳州知府,进迁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又以同捻军作战有功,累受奖誉。同治十三年 (1874),黄河山东段决口于郓城侯家林,运河南北两岸长堤遭洪水冲刷,崩塌殆尽,附近州县几为泽国。当时丁宝桢在山东任巡抚,他力负重任,统率治河官员,一反治河常规,在南岸荷泽的贾庄与北岸开州的决口水势缓流处作坝基,用竹条编篓,内置砂石,堆积筑坝以断水流。经一冬春,于光绪元年(1875)三月堤岸合龙,河水归流。清廷以其才干优叙连任。

丁宝桢讲求富国强兵之道,热心洋务,于光绪元年(1875)在山东泺口创设山东机器局。一年后枪炮制成,为防止日本对中国海疆之挑衅,他征得清廷同意,在烟台、威海、登州等处建筑炮台,以固海防。丁宝桢在山东10年,政绩卓著,于光绪二年(1876)升任四川总督。他以“民富国殷始为盛世”为主旨,大力整饬盐务,呈请废除旧有盐制,实行“官运商销”,于泸州设官运总局,进行统筹运销,在盐井设厂局分运各岸,岸设岸局分销私商,将引课、税厘销纳于成本之中。为解决贵州用盐,在四川设立永(叙永)岸、綦(江)岸、涪(陵)岸,在贵州设立仁(怀)岸,专门负责转运,使川盐畅通贵州,百姓感戴不已。此法实行,抑制了贪官奸商。一年之后,四川财政收入增加百余万两银子。同时,丁宝桢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到任四川总督后,即亲自对都江堰分水鱼嘴及人字堤的朽坏、以及灌溉河渠的淤塞情况进行踏勘,于光绪二年(1876)二月亲率官民修整,将卵石竹笼结构改条石砌筑,疏通河床。他“躬冒霜雪,沿江督率”,计修渠70余里,砌堤1.2万余丈,修复人字堤130余丈、分水鱼嘴3处,使川西平原再度成为水旱无忧的鱼米之乡。百姓为纪念其功绩,在都江堰堤建立丁公祠。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绝学”指孔子、孟子等先贤所弘扬的儒家学统。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同治八年(1869)创办了尚志书院,在今趵突泉公园内,书院刻印发行了400种书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同治九年(1870)创办了山东书局,是官办的出版发行机构,主要任务是刊印古籍。同治十年(1871),刻有《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纲目》《大学章句》《孝经》《诗经》等多种书籍。此外,他亲自到书院授课,与师生切磋学问,集古人诗句成联:“雅量含高远;清言见古今。”在四川总督任上,鉴于四川盐务为川省第一大政,总纂《四川盐法志》,历代四川盐政资料无不具备,图表多种,为一代典籍。此外,丁宝桢亲自校勘了《十三经》中的《周易》4卷,《春秋三传》49卷。除了亲自点校,他鉴于地方志在存史、资政、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十分重视编史修志。山东当时掀起了编史修志的高潮,如修《山东通志》,刻印《山东省沿革志》等。同治八年(1869)筹款修复曲阜文庙(孔庙),他认为“文教之兴,以学宫为始”,增修济南府学文庙。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读书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担当作为。

晚清宦官弄权,慈禧宠信安德海,干预朝政,贪赃枉法,为所欲为。同治帝受其摆弄,曾密告慈安太后欲杀之,慈安以“山东巡抚丁宝桢可恃”相示。同治帝便密诏丁宝桢付以重托。同治八年(1869)七月初六,慈禧以采办寿礼为名,令安德海乘船顺运河南下采办,船上插“奉旨钦差”“采办龙袍”两面大旗及“日形三足乌”小旗,船内设龙袍,带乐工歌妓,沿途搜刮,地方官吏畏惧,百姓苦不堪言。丁宝桢不惧权势,密奏告发,得同治帝“严密查办。令随从人等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谕旨,于八月将安擒拿,亲自提审,查获龙衣一领、翡翠朝珠一挂与诸多赃物,遂以“宦官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定罪。慈禧闻讯,欲救安德海,八月初六谕旨达济南。丁宝桢知机不可失,乃从容对付,前门接旨,后门斩安,且暴尸街头三日。事后曾国藩闻讯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从此声震朝野,天下闻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今天的中国,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人民服务,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作者系织金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图片

编       辑:侯宏宏  王    璐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