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汇泉|想起苏雪林,都是那夏日的清风

图片
□崔燕
在《苏雪林自传》中,关于她在青岛的履迹,只有不到50个字的记录:1935年夏,她与丈夫康到青岛逃热度假,留下了29篇文章。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信息量却非常大。
苏雪林的文字不仅有不俗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多数青岛人都未曾见过她笔下的老青岛。比如太平角,追随她的文字,从点点蛛丝马迹和文字叙述,读者可以像拼接七巧板那样,复刻一个未曾见过的“老青岛”。
苏雪林在青岛的留痕有着相当大的人文价值。她所居住的福山路2号,在多年里之所以被遗漏为名人故居,是出于名人故居的最初的定义——“居住需在一年以上”,苏雪林在此只住了一个多月,因此只能称其为“旧居”。不过,从苏雪林的名声和她为青岛留下的文字来看,福山路2号理应成为青岛名人故居不可或缺的一个图景。
与福山路3号、著名作家沈从文故居对望的福山路2号,是一幢有近百年历史的德式风格老楼。这里曾经是大学教职员宿舍,那个时候的国立山大(前身为国立青大)在全国也是名声响亮,集聚了不少当时在全国十分知名的学者在此执教。以他们为“引力”,无数名人都来到过青岛,在这座老楼里住过的最有名的人,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享年最长的作家苏雪林。
上世纪30年代,苏雪林以《绿天》《棘心》等作品蜚声文坛,被阿英称之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与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和丁玲一起并称为上世纪30年代五大女作家。女作家苏雪林来青岛避暑曾经住在这里,并且写下了《岛居漫兴》20篇和《劳山二日游》9篇。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栈桥回澜阁、水族馆、湛山寺等陆续修建,苏雪林在《岛居漫兴》中对这些地标均有提及。
苏雪林出生于1897年,她的语言没有文艺腔,写人叙事,活泼生动。尽管在大陆鲜人所知,但在台湾省,她却是位文化名人。1998年5月,101岁的苏雪林还完成了“跨海峡,回故乡太平”省亲的壮举。
近年来,苏雪林在青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她对这座城市而言,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她于1935年夏来岛城度假,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作了与青岛有关的29篇文章,对福山路、汇泉海水浴场、湛山精舍与水族馆、中山公园、太平山、万国公墓、太平角、栈桥和北九水、王哥庄、白云洞、明霞洞、上清宫都有描写。这些文字非常优美,却算不得苏雪林的经典代表作。但从文字描述的详实来看,这些文章就像彼时青岛的“浮世绘”,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从苏雪林的笔下,我们可以穿越回老青岛,看到城市的老风貌风情:青岛给苏雪林的第一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那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那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那清冰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好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苏自命是自然的孩子,血管里流淌着原始蛮人的血液,最爱的自然物便是树,尤其爱森然成林。来到青岛这个树木成林的清凉世界,苏雪林的暑热霍然若失。
栈桥是青岛的地标,百年来来青岛必到栈桥。在苏雪林的笔下,栈桥气势不凡:“今夕晚潮更猛,一层层的狂涛骇浪,如万干白盔白甲跨着白马的士兵,奔腾呼啸而来,猛扑桥脚,以誓取这座长桥为目的。但见雪旆飞扬,银丸似雨,肉搏之烈,无以复加。但当这队决死的骑兵扑到那个字形桥头上的时候,便向两边披靡散开,并且于不知不觉间消灭了。第二队士兵同样扑来,同样披靡、散开、消灭。银色骑队永无休止地攻击,栈桥却永远屹立波心不动。这才知道这桥头的个字堤岸有分散风浪力量的功能。栈桥是一枝长箭,个字桥头,恰肖似一枚箭镞。镞尖正贯海心,又怕什么风狂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