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里出现共享驴车?二创,让艺术回归大众

二创之所以能重塑经典,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一幅画作的二次叙事中透视一个时代的风貌,回头“看见”当时的生活。在画笔下,古今之间开始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联系,尽管笔触风格各异,讲述的故事不同,却都是在表达真实的人文力量。经典在二创中焕发出新的生命,艺术也在创作中回归大众。

文 | 阮白卿

2016年,纪录片《中国梵高》把大芬村带进了主流大众的视野。

这个只有0.4平方公里却聚集了几千家铺面的深圳小村庄,凭借大量画工逾百万幅油画的年产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画工赵小勇便是其中一位。他的绘画人生始于临摹,虽然只学过几天水彩,却在描画了无数次名作后,对数百年前的艺术理念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当他终于坐上飞往荷兰的飞机,站在梵高的《星空》和《咖啡馆》真迹面前,他对艺术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回国后,赵小勇决定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原创属于自己的作品。

赵小勇是大芬油画村的缩影,如今,走到第35个年头的大芬正经历着从复制到原创的蜕变。自由的大芬允许一切喜欢绘画的人进驻,越来越多元的绘画艺术家来到这里,尝试寻找自己的梦想。而他们用来作画的,不仅仅是纸笔,还多了以华为平板为代表的数码创作工具。这个正从油画流水线工厂转型为艺术产业聚集地的村庄,率先垂范了“让艺术成为日常”的精神。

大芬,人人都可以拿起画笔

《中国梵高》上映之时,大芬的主流人群还是依赖创汇产业谋生的画工,但今天,大芬人更愿意称自己为绘画爱好者。

许多种以画为生的方式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有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拿着工具,用夸张的动作在画布上泼墨挥毫,“表演”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有人从临摹“世界经典”起步,慢慢地自己也成了师傅,开起画室教学生,并觉得只要每天都能动笔就特别幸福。还有年过五十、自我意识重新觉醒的农妇来到这里,从零开始学做一名画家,画鸟禽,画自然,画日落的云,和生命力巨大的树。

图片深圳大芬油画村一角。

任何热爱绘画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农民、美院学生、流浪艺术家、毫无基础的初学者……流动的大芬拥抱着他们,无所谓这些人是否专业,是否以纯粹的心态投身艺术。不问背景,不限年龄,不评价目的,不挑剔品位,因热爱而画和为生意而画都均等地受到尊重。有人评价大芬,说它“最珍贵的就是艺术和社会的流动性”,创作者与生意人的并行和交汇,在事实上消解了刻板的“圈子”概念。

如果以大芬为原点,视角向世界范围扩展,不难发现,让艺术成为日常是整个文艺界的共同趋势。能够亲眼欣赏梵高、塞尚和毕加索原作的人只是少数,但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让我们花一百元就能把自己沉浸于画家的色彩世界。艺术从博物馆和美术馆里走出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社交平台上曾热传过一场名为《千年调》的宋画在线特展,美院教授、专家学者带领观众欣赏解读全球十余家博物馆的近200幅传世之作,完全的外行人也可以在策展叙事中被古人的意趣触动。这场公益性质的在线特展便是艺术向大众流动的生动体现。

图片游客正在参观壁画博物馆。

众多的创新技术和渠道,都在努力把平日难以触及的艺术作品推向大众。随着人们接触到的艺术形式逐渐丰富,要欣赏一幅画作,也往往不必囿于绘画形式本身。许多人曾在剧场中被脱胎于《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所震撼,二维的平面画作搬上舞台,舞者的肢体语言同样可以表现出山峦、水流和云雾。隔着长长的画卷,展卷人与王希孟拱手互揖,每位观众都能从中读懂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当艺术与生活的藩篱被消解,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比以往更自然地流向公众,技术和观念的革新正让“人人都可以绘画”成为现实,正如华为“天生会画”项目所倡导的“创作无门槛,人人都是艺术家”。

所以艺术是何物?艺术从不囿于某个固定的范围,它不会站在高处俯视人间,也不会因曲高和寡而脱离大众。艺术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文化符号,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艺术,并用任何方式参与到创作中。

二创,让艺术回归大众

以一幅青绿山水画为源,《只此青绿》复刻出了中国色的视觉审美,亦同时延伸到宋代造笔制墨的传统工艺,融进了王希孟怀才不遇的悲壮情感。这些未曾在《千里江山图》的壮丽画卷中表达、却与这幅传世之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元素,便是后人对这件艺术品的“二创”。如莎士比亚所言,“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脱离了作者,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

图片《千里江山图》局部选段。

大众对作品的解读和基于画作的二创,都会赋予作品新的意义,使之扩张出蓬勃的生命力。《千里江山图》的磅礴瑰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创作者“相遇”,激发出无数的灵感和想象,从传奇画家张大千仿《千里江山图》到清华美院团队绘制《新时代千里江山图》,从中国风歌曲《丹青千里》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近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众多艺术家以此为蓝本,描绘着各自对艺术与生活的注脚,曾在故宫博物院被《千里江山图》真迹上的精巧细节和人文关怀深深震撼的90后插画师鹿菏,也是其中一位。

“大家一般只关注到山水的恢弘,但最让人动容的往往是微小的生趣。画作上最小的人物只有指甲盖大,却描绘得纤毫毕现。”鹿菏希望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二创,以更贴近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方式展现画卷里的生活意趣和人文精神。渔夫在江上收网,行人在山间赶路,即便是最微小的村落里,也有货郎挑着担子叫卖商品……这些细节点缀在山水间,揭开了北宋民间生活的一角,画卷中的人间烟火正是艺术源于真实生活的最佳写照。今天,基于数字技术的二创能否给这些“普通人的美好”拓出更大的呈现空间?

图片画师鹿菏使用华为MatePad Pro进行创作。

动笔之前,鹿菏查阅了很多宋画相关的资料,从《宋画全集》《东京梦华录》等史料中,一幅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北宋人文画卷逐渐展开。“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古代生活单调乏味,实际上古人有很多生活是和今天相呼应的。”鹿菏提及他二创中添加的几处生动细节——譬如出行,人们常误认为古代除了走路就只能骑马,实际上宋朝人出行主要靠驴。“那个时候有租驴这个行当,就很像我们现在共享单车这种经济形态了。”于是他把骑驴的老翁画进了自己的作品里。

汴梁集市如林,三更昼明,与今天的奶茶文化类似,在盛夏逛街时买冰盆浸果,同样是北宋时人人可以享受的乐趣。在商品经济相当繁荣的北宋,用冰消暑已经习以为常,冰盆杨梅、凉水荔枝膏都是民间流行的饮品。鹿菏二创时特地画出几个冰饮摊,孩童捧着冰盆杨梅,仔细想来,正是千里江山之下合理而鲜活的日常。

图片画师鹿菏笔下的宋朝集市。

古人更是与今天一样,有“e人”也有“社恐”。那些在街上看到同事就要掉头逃走的人,大概会对着鹿菏的二创作品高呼“老师画我”——遇到熟人却不想打招呼的人,拿出扇子“便面”,在北宋其实习以为常。这些生活意趣一一被搬上画布,带到大众面前。”我希望让大家感受到,山水是美的,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也是美的,”鹿菏说。

二创之所以能重塑经典,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一幅画作的二次叙事中透视一个时代的风貌,回头“看见”当时的生活。那些市井生活不存在于《千里江山图》,却真实地存在于王希孟身边,二创的画笔触摸到了平凡的美好,又把源于每个人的美好还回每个人手里。在画笔下,古今之间开始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联系,尽管笔触风格各异,讲述的故事不同,却都是在表达真实的人文力量。经典在二创中焕发出新的生命,艺术也在创作中回归大众。

科技,把画笔递给每个人

倘若近距离欣赏《千里江山图》,人们必会惊叹于画卷上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的色泽。石青和石绿源于孔雀石等矿物原料,不同用色之间照染、晕染,呈现出重峦叠嶂的美感。基于原作的二创,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对这些复杂色彩的还原。

华为MatePad Pro 12.2英寸和天生会画App是鹿菏此次作画的重要工具。面对传统颜料中难以复现的石青和石绿等珍稀色彩,鹿菏通过“跨应用取色”功能便可以精准吸取《千里江山图》原画上的任何色彩。他充分运用天生会画App带来的超多图层,细腻分层铺展色彩的浓淡变化,制造出层次分明、深浅交替的视觉效果。

图片画师鹿菏在天生会画App中使用“跨应用取色”功能上色。

《千里江山图》汇集了自晋宋至北宋青绿山水画之大成而又有发展,因此笔墨在二创中非常关键,既要能把山峦的线条精细地勾勒出来,也要能实现不同色块间的自然晕染、避免生硬。鹿菏原打算去各处搜集符合他要求的笔刷,但华为MatePad Pro 12.2英寸的天生会画App里已经集成了大量专业的笔刷,为他省去了大量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也给他带来意外的创作惊喜。在用流体笔刷晕染时,鹿菏发现它竟然真的像在纸上着色一样,水墨和彩色自然地延展出去。“这种延展不是刻意的,没有人为控制的感觉,这种不确定性给创作带来惊喜。”

虽然画布从绢本变成了平板电脑,但避免“数码味”、营造手绘质感,始终是鹿菏二创时秉持的原则。天生会画App中内嵌的流金丝帛拟真画布很好地帮鹿菏实现了预期,笔尖落到屏幕上的每个角度,都会在画布上表现出不同的笔触变化,“颜色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每一笔都会和流金丝帛的底纹产生交互,这使得画面质感更接近于真实的艺术品。”

图片画师鹿菏在天生会画App中进行流体笔刷选择。

8K画布的分辨率,让鹿菏在绘制二创中设计的细节时可以把局部放到最大——骑驴的老翁、买冰饮的孩童、扇子便面的行人——微小的人物皆描绘得纤毫毕现。“过去没有这么多丰富的电子器材和App,想要在纸上画出精致的东西,画布就要展开得非常大,不但消耗精力和时间,最后的效果也未必能达到王希孟的程度。”

科技力量与艺术创作的碰撞,正以如此精细而生动的呈现方式让古画焕发新生。技术支撑着灵感的呈现,也支撑着绘画爱好群体以更低的门槛参与到创作活动中,从真实画笔到电子画笔,绘画技术的革新给每个人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让每一位创作者都可以借助技术的赋能将脑海中的想象精准地转化为现实图景,实现用画笔记录、表达的梦想。

这无疑是艺术回归大众的另一种实践方式——把画笔递给每个人。

把画笔递给每个人,“让创作无门槛”。在过往几年中,华为平板不断创新,基于强大的专业绘画能力,支持着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创作体验,让每一个人都“更会画”,并通过持续举办“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鼓励每个人都可以在创作自由中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2022年重绘《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再现“中国色”的厚重之美,彰显东方传统的色彩美学;2023年用画笔点亮“城市高光”,留住大街小巷的烟火气,为人们触手可及的小美好喝彩,历届的“天生会画”主题,无不散发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

图片画师鹿菏二次创作的《千里江山图》。

2024年,“天生会画” 数字创作大赛以“共绘自然”为主题,旨在鼓励每个人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感悟生命的力量,将所见、所感融入绘画创作,创作出独特的美。本届大赛也是“天生会画”首次面向全球征集画作,无论用户身在何处、是否专业,只要愿意拿起画笔,都可以使用华为平板和天生会画App探索数字创作的乐趣和无限可能,绘出自己心目中的自然之美,重新在自然中发现生活之美。

在笔下晕开的青绿山水间,在精致可口的冰盆杨梅里,两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奇妙的连接,人文生活跨越时空,得到了镜像般的共鸣和交互。跟鹿菏在天生会画App中二创《千里江山图》时描画的市井风貌一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终不变。

今天,人们同样抱着这样的向往,贴近艺术、享受热爱,而科技让这种向往更容易“画”为现实。作为科技领域的领航者,华为正以科技力量推动艺术与技术融合,推动艺术在更大范围内赋能每个人的生活,让艺术触手可及。无论是人人都可以绘画,抑或把画笔递给每个人,华为平板相信“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拥有尽情创作的机会。

深厚的文化艺术和对美好的生活向往,也在每个人提起画笔的那一刻得到了无尽的传承。“你我天生会画”,在平板上随时随地画出你心中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吧!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