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乡采笋忙 云南镇雄杉树乡大力发展竹产业

  又到一年秋笋采摘季。位于乌蒙山北缘的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延绵不绝的万亩竹海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竹笋破土而出,沐着甘霖“噌噌噌”地往上生长。掰笋、剥笋、卖笋、收笋……“生态竹乡”处处洋溢着“风吹竹海千波绿,雨润嫩笋万顷恬”的欢乐场景。

图片

  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正赶上采笋季节。10月1日,瓦桥村的詹本龙、詹本祥几兄弟早上6时就早早起床,顾不上吃早点就冒雨往自家林地赶。和当地村民一样,一辆双轮摩托、一双长筒雨靴、一副皮革手套、一件连体雨衣、一个竹编背篓,成为他们雨天采笋的标配。

  早上八点不到,天刚蒙蒙亮,詹家兄弟数十亩的林地又摘了一遍,几个来回地运送,家门口堆起了小山。看着一堆堆湿漉漉、散发着清香的鲜嫩竹笋,詹本祥用手抹去脸上的水珠。他一边算着重量,一边心里盘算着卖个好价,嘴上乐呵呵地说道:“虽然我们一大家的竹子还没有完全成林,但一季10多次采下来,也可卖上三万多元。”“雨天笋子长得快,不及时采就长老了,一天一刻都耽误不得。”另一村民陈余、常梅夫妇家,也是一片忙碌景象。由于子女都在外就业、务工,全家人的农活就落到干练利索的两口子身上,数十亩林地的笋子一下采摘不过来。两口子叫来姐妹们和邻居,七手八脚便帮忙把笋子剥了。卖前上称一称,400多斤,按今年的收价,1800多元很快到手。

图片

  雨中的瓦桥万亩连片竹产业基地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瓦桥村党支部书记林德祥介绍,全村22个村民小组1153户村民,共种植竹林3.5万亩,已经丰产2.2万亩。“山上的竹笋就像取不完钱的银行,每年每季都有。种竹大幅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大房子,不少村民还买了名牌小轿车。”林德祥介绍,村里竹产业的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村里引进的云南旭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即将投产,每年将加工五六百吨竹笋,不但可以吸纳部分村民就近务工,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当地。

  “我们这里盛产‘笋中之王’筇竹和‘笋中之冠’方竹,全乡6254户村民24519人,人均种竹面积达到5.7亩。”杉树乡党委书记聂贵勇介绍,近年来,全乡按照全县“1+1+N”产业发展布局,规模化种植竹子13.99万余亩,丰产林8万余亩,竹笋产量达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还集中力量因地制宜打造了4个万亩连片竹产业基地和2个五千亩连片竹产业基地。先后引进2家龙头企业建成占地20余亩的厂房2个、竹产品深加工生产线2条,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200余人。

图片

  与此同时,全乡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公司的纽带作用,全力协助2家龙头企业进行品牌打造,成功培育了“森林众兴”“雨生王冠”等知名商标,有力破解散户、小企业、合作社竹产品销售分散、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在利益联动方面,全面实行“双绑”利益联结机制,2家龙头企业分别与6个村集体经济公司,按照“土地入股”“资产租赁”“资金入股”“购买服务”等模式绑定,全乡一般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844户7922人,按照“土地流转、逐年补偿,随行就市、保底收购,统采统收、定向分红”等模式与集体经济公司绑定,形成了“党支部+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村民年人均增收获益4000余元。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致力于农文旅深度融合、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全力把竹产业打造成为全乡特色支柱产业。”聂贵勇期待更多有实力、有情怀的农业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兴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网记者 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