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毕节城涌现出这些会馆

图片

会馆始于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明朝中叶,清朝开始兴盛发达,可以说会馆是一个地区商业发展的缩影。明清时期,随着外地人口大量涌入毕节,各地商人纷至沓来,“百货走集,五方杂处”,使得“户口殷繁,商贾辐辏”,毕节城涌现湖广会馆、黄州会馆、四川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商业氛围日益繁盛。

毕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黔西北的大门,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南来北往的客商驻足毕节,永宁街、大定街、威宁街等地商旅云集,商铺林立,酒楼、食店客流旺盛,酒肆、茶楼热火朝天。他们以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为宗旨,订立会章和行规,不时举行集会,方便商业往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旧址位于七星关区珠市路3号,清朝雍正年间由湖广籍客商捐资修建。乾隆《毕节县志》记载:“寿佛寺,在南关大定街。雍正年间,湖广客商建。遇公事,群集于此,以为会馆。”道光《大定府志》和同治《毕节县志》均沿用乾隆《毕节县志》的记载。光绪《毕节县志》记载:“寿佛寺,在南关大定街,即湖广会馆,雍正中建。”

乾隆时期,湖广会馆就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当地事务管理。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初四日,毕节县知县董朱英捐银200两,委托湖广会馆客长尹吉山经营生息,约定每年缴银48两以供文庙春祭和秋祭,“祭外尚有余银,留作不时修葺文庙之费。其银永留该客长处经营、交代、接收”。同年,董朱英捐银200两,委托尹吉山经营生息,以供养济院每年周济额外孤贫。次年(1757)五月,董朱英捐银200两,移交毕赤营游府,借尹吉山、陈圣登(江西会馆客长)收领运用生息,以助每年犒赈营兵之费。

明清时期,湖广主要指的是湖南、湖北。毕节人后来将“湖广会馆”称为“湖南会馆”,将“黄州会馆”称为“湖北会馆”。据《毕节地区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湖南会馆,雍正年间由湖南籍商人捐资修建,有会员202人,设理事、监事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理事监事联席会议,以解决湘商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该会馆内设有床榻,供湘亲湘商旅行居住。在其存续期间,曾办有一个小型农场和‘三楚小学’。会产收入主要用于联系乡谊、发展文化、慈善救济、资助同乡等。解放前几年,由罗宾侯、莫执中负责会馆事务。”1938年,周稚九与湖南同乡会倡议,在湖广会馆创办毕节私立三楚小学,周稚九任董事长,刘德坤任校长。该校于1945年因经费困难停办。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湖广会馆曾经繁荣一时。1919年,毕节人刘超凡与周稚九从贵阳回到毕节后,发起成立“少年贵州会毕节支部”,在湖广会馆开展系列活动,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据史料记载,少年贵州会毕节支部会员刘超凡、周稚九、糜藕池、李仲群、李自然、魏云皋、姜亮图、姚亚农、刘诵先等10余人曾在湖广会馆演出自编方言话剧《恶婆贤媳》《一门忠孝》,倡导新文化运动,在毕节山城开风气之先。

据《毕节地区通志》记载,1940年6月,由毕节电报局局长朱某、技术员谢冰荣合伙在湖广会馆开设“新华电影院”放映电影,开业仅半年即停业。1941年初,贵阳电影从业者兰克安、徐镜西与毕节人刘超凡、刘熙乙在湖广会馆开设“毕节大戏院”放映电影,后因资金亏损而停业。

毕节解放后,湖广会馆被改建为毕节地区收容所。《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记载:“寿福寺,位于东经105度17分、北纬27度18分,清雍正中湖广客商建,改建为收容所。”如今,湖广会馆建筑已被拆毁,其旧址处已建起楼房。


黄州会馆

很多老毕节人都知道护国寺,但不知道黄州会馆。《毕节地区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毕节境同乡会馆”时,也未将黄州会馆列入其中。

黄州会馆旧址位于七星关区珠市路4号,由湖北黄州籍在毕商人捐资修建,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湖北会馆”。乾隆《毕节县志》记载:“护国寺,在寿佛寺左,湖广黄州商人建。遇公事,群集于此,以为会馆。”道光《大定府志》和同治《毕节县志》均沿用乾隆《毕节县志》的记载。光绪《毕节县志》记载:“护国寺,在寿佛寺左,即湖广黄州会馆。”

清同(治)光(绪)年间,四川綦江人陈昌言任毕节县知县时,曾为黄州会馆题联,使其增辉不少。上联是“我是千载后同乡,闻润下炎上,莫显乎微,详事实于黄州,直欲起东坡而问”,下联是“神从九霄处降福,溯至唐迄清,有功则祀,荐馨香于赤水,遥映带北楚之间”。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文辞隽永,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黄州会馆建筑雄伟,由门楼、戏楼、拜殿、正殿、后殿等组成,殿内画栋雕梁,制作精致,供奉苏东坡学士。毕节作家杨富华(已故)曾在《毕节寺庙兴衰记》里写道:“护国寺的建筑规模不大,但花木扶疏,长廊曲折,楼阁亭台,玲珑剔透;佛像造型,姿态奇特。苏东坡跷着二郎腿,面带微笑,在浏览诗笺。因此,毕节文人学者常在此举办学术研讨会、赋诗斗酒等文艺活动。”

毕节解放后,黄州会馆被改建为毕节地区京剧团。《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记载:“黄州庙,位于东经105度17分、纬度27度18分,清乾隆湖广黄州商人建,今改为京剧团。”近日,记者在寻访黄州会馆旧址时,看见原址处已建起两幢楼房,并在院落里找到9尊刻有花纹、兽纹的柱础,向周边市民购得一块墙砖,长28厘米、宽5厘米、高16厘米,砖面铭文为“护国寺”(从右至左)三字。

图片

黄州会馆“护国寺”墙砖

图片

黄州会馆柱础


四川会馆

四川会馆旧址位于七星关区珠市路口,清朝同治年间由四川籍在毕商人捐资修建。同治《毕节县志》记载:“川主庙,在寿佛寺右,四川客商建。遇公事,群集于此,以为会馆。”光绪《毕节县志》记载:“川主庙,在寿佛寺右,即四川会馆,同治中建。”

清同(治)光(绪)年间,陈昌言任毕节县知县时,曾为四川会馆题联:“神泽遍黔山,随地直同诸葛祀;春风过赤水,隔江犹带浣花声。”光绪三年(1877),四川人周启江任毕节县知县时,亦曾为四川会馆题联:“广厦辟当年,亦鸿爪犹存,续貂勉合浮图顶;服官来此地,怅蚕丛在望,问雁常劳故国心。”想必陈昌言和周启江在毕节任职时,常去四川会馆与同乡叙旧和联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会馆在毕节所有商会组织中经济实力最强,“商界中川帮实力最大,食盐、纱布业多为四川人经营”,毕节“城厢人口约七千余,商店多在水东门外一条南北大街上,商人多川籍,资本大者为鸦片及盐商”。据《毕节地区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四川会馆由璧山、荣昌、隆昌、泸州等地的商人捐资修建,馆内供奉川主李冰,为川人聚会之所,有会员300余人,会馆置有房地产和墓地。1939年,该馆从其房地产收入中拨出专项经费,创办毕节私立蜀益小学(毕节五小的前身),选择在清毕路修建校舍,成为当时办得很有名气的学校。据《毕节县史料》记载,蜀益小学成立于1939年,以四川会馆收入为基金。

四川会馆建筑宏阔,由门楼、戏楼、正殿等组成,戏楼常有文艺演出或电影放映活动,为当地民众和过往客商提供休闲娱乐。民国初年,川剧艺人洪占超、吴筱雷在四川会馆演出《古城会》《风波亭》等剧目。1934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期间,“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在四川会馆的戏楼举行连续两三天的大规模公演,轰动毕节山城。据秦天真《风雨八十年》记载,“许多学生和教师、学生家长和民众,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提着取暖的竹编烘笼,围坐着挤满了川祖庙,盛况空前”。1937年,川剧艺人赵月秋、月月红在四川会馆挂牌演出,历时半年,演出《前楼会》《五台会兄》《三仙访友》《桂姐修书》《白蛇传》等剧目。

1938年1月,外地商人王寿山从贵阳联友影片公司购置一部放映机,租用四川会馆的演出场地开设“大中电影院”放映电影,吸引许多民众观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四川合江人罗健生在国民党毕节县政府任三科(教育科)科长时,曾与同事陈佑民到四川会馆看电影。他在1939年农历六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日暮,乃与佑民出,观电影一次。”

毕节解放后,四川会馆被改建为中国人民银行毕节地区中心支行宿舍。《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记载:“川主庙,位于东经105度17分、北纬27度18分,已废,改地区人行宿舍。”如今,四川会馆建筑已被拆毁,原址处是一片工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未完待续)

(本文写作中,参考解维汉《中国衙署会馆楹联精选》、秦天真《风雨八十年》、周悟真《解放前毕节的中小学校》《早期的毕节电影事业》、聂宗荣《梦里老家毕节》等资料)

文/图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程红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图片

编       辑:侯宏宏  王    璐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