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善于守拙的韩氏,分晋之际坚持要成皋,战国后成功吞并郑国

韩氏之祖,有可能是曲沃桓、庄一族在晋国硕果仅存的后裔。

在韩起当上正卿后,整天因家中贫困而忧心不已。晋平公太傅叔向得知此事后,以“忧德而不忧贫”的道理来劝诫他。韩起听了后大为感动,对着叔向就下拜磕头,说:“我韩起将要灭亡,全靠您的一席话让我存活;不仅是我韩起一个人蒙您恩赐,从桓叔以下的韩氏族人都要感谢您的恩惠!”[1]

图片

韩起这番话,明显言不由衷。多年后,在韩起担任正卿的最后一年,因为叔向之子杨食我与祁盈私交甚密,竟受到祁氏妄杀家臣一案牵连,导致羊舌氏与祁氏一起被灭族了![2]如果韩起真的对叔向深怀感恩,他为什么不能对明显存在冤屈的羊舌氏网开一面?

且不论韩起为人如何;他这番话中提到的“桓叔”,可能就是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姬成师,是曲沃一族之祖。春秋初时,曲沃一族历经三代、杀死了最后一任晋侯,在曲沃武公时代晋成功。曲沃武公之后,晋献公即位。因为曲沃桓叔与曲沃庄伯的后裔实力太过庞大,晋献公非常担心“曲沃代晋”的历史重演,所以对曲沃桓、庄之族大开杀戒,几乎将桓、庄之族屠戮殆尽。为防患于未然,晋献公还在晋国立下了“无畜公子”的铁律。自此后,晋国号称“无公族”。[3]

然而,所谓“无公族”,其实更多的是指晋献公变革宗法制,取消了公族的特殊待遇,并不意味着对公族的肉体消灭。事实上,晋国还生活着大量公族出身的晋人——后世闻名的栾氏、郤氏、先氏、羊舌氏、祁氏等等,都是晋国公族。但在晋献公屠灭桓、庄之族后,这些公族再也不敢倚仗血缘关系来获得特殊待遇,只能与普通士人一样,凭借功勋来赢得俸禄了。晋灭翟柤之时,公族出身的郤叔虎能不顾生死亲身攻上敌国城墙,就是晋献公屠灭桓、庄之族所期望达成的效果。[4]

图片

在晋国,公族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公族如果表现得太过嚣张跋扈,反倒更容易遭受毁灭性打击。这对曲沃桓叔的后裔韩氏而言,当然是种不幸。因此,韩氏之祖韩厥,不得不依附于赵氏。晋襄公去世后,赵盾专政,韩厥被他提拔为晋军司马,正式步入晋国政坛。[5]鞍之战晋人率诸侯大胜齐军后,韩厥因战功被提拔为卿士,韩氏从此步入卿族行列。[6]晋悼公回国那年,因为栾书病死,韩厥得以接任晋国正卿。[7]

数年后,韩厥年老致休,因为长子韩无忌有重病,改立韩起为嗣子。[8]赵武去世后,韩起接替他成为晋国正卿。[9]韩起担任正卿期间,卿族愈发强大,晋国政出私门,霸业逐渐衰微。就连韩起本人也多怀私心,暗中为韩氏谋取私利,在整个东周的名声都不太好。

尽管祖上多次担任正卿,可相比于其它卿族,韩氏依然显得异常低调。这种低调,更确切地说是守拙,或许就是因为晋公室对曲沃后裔的血腥压制,迫使韩氏不敢再骄横跋扈。可也因为韩氏善于守拙,在经历了多次复杂而尖锐的卿族内部政治斗争后,终于得以幸存到了最后。

春秋、战国之交,韩、赵、魏三家携手攻灭了知氏。此后,三大卿族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划分知氏土地。此时,韩氏谋臣段规突然向韩康子提出了一项令人惊讶的建议:“分地的时候,一定要得到成皋!”

成皋,位于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地势险要,长久以来就是军事要地。西周时,此地属东虢国,是周王室防范殷商向西反扑的重要关隘。“二王并立”时期,郑武公灭了东虢国,占据此地以防范中原诸侯威胁到平王政权。春秋中期后,郑国逐渐堕落成东周二流国家,成皋又在晋、楚争霸的大格局下被晋人侵占,成了晋国领土。

图片

成皋地势险要,可对晋国来说,却有些无足挂齿——毕竟成皋两侧,西边是周王室,东边是郑国,二者对晋人都构不成威胁。况且,正因成皋地势险要,山地极多,对农业种植十分不利。这种土地,简直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听段规说要成皋,韩康子十分诧异:“成皋,到处都是存不住水的石头地,寡人要了这块地也没什么用!”

段规却说:“不是这样的。下臣听说,一里之地,能牵动千里之地的得失,这是因为地势有利;万人之众,能攻破三军,这是因为能出其不意。主君如果能听取下臣之言,那么将来韩氏必定能占有郑国!”

韩氏土地,大多分布在黄河沿岸。韩氏以北,就是魏氏与赵氏;向西,就是秦国;往南,就是楚国。分晋之后,韩氏要想发展,最容易的突破方向就是东部:韩氏之东,有郑国、宋国、卫国等等诸多东周二、三流国家。正因如此,成皋成了东、西两个方向上的要冲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此险要的关塞,怎么能放弃?

听到这,韩康子怦然心动,说:“好!”[10]

公元前375年,趁郑国多年内乱,韩哀侯果断出兵灭了郑国,然后就把韩国国都迁入了新郑![11]

自此,韩国领土范围大致确定。

在黄河以北,韩氏之地包含今山西西南部,临汾市西南,长治市上党区、长治市东部,晋城市大部以及今河北涉县等等地方。在黄河以南,韩氏从楚国手中抢来了今河南南阳、泌阳、叶县、舞阳、襄城、舞钢市、鲁山县、卢氏县、汝州市、邓州市、方城、上蔡等等地方。此外,原本晋国的成皋、宜阳、新安、灵宝市、嵩县等地也归于韩氏门下。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又占有了原属郑国的今河南禹州、新郑、郑州、长葛、新密、登封等等土地。整体而言,韩国土地北到上党,南到南阳、方城、舞钢、上蔡、长葛一线,西到灵宝,东到郑州,号称千里之地。[12]

图片

相比较于赵、魏二氏,韩氏国土最为狭小。除了战国后吞并的郑国,韩氏在黄河以南的土地一部分是“三晋”从楚国手中抢夺来的南阳(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邓州市)等等土地,还有一部分是晋人消灭陆浑戎后攻占的土地。黄河以北的土地,如上党等等,也是当年赤狄人生活的地方。戎狄居住之地,大多环境相对恶劣;南阳、邓这一带,西周末年太史伯阳也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13]。更何况韩氏周边,不是秦、楚、魏、赵这样的强国,就是周王室,堪称四战之地。

因此,在“三晋”当中,韩氏的外部环境最为恶劣。

处在劣势地缘政治环境下的韩国,该如何在丛林法则的战国时代生存下来呢?



[1] 《国语·晋语八》

[2]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3] 《左传·宣公二年》

[4] 《国语·晋语一》

[5] 《国语·晋语五》

[6] 《左传·成公三年》

[7] 《左传·成公十八年》

[8] 《左传·襄公七年》

[9] 《左传·昭公二年》

[10] 《战国策·韩策一》“三晋已破智氏”篇

[11] 《史记·韩世家》

[12] 韩国的领土分布,参考《战国策集注汇考》“韩策”前言。

[13] 《国语·郑语》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