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首期成果报告会在港科大(广州)举办

10月15日,“广州都市动态调查(Guangzhou Metropolitan Panel Survey,简称GPS)”项目首期成果报告会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GPS项目由港科大(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负责实施,它是广州市第一个学术性的大规模家户追踪调查。自2023年7月启动至今,项目通过近600人的团队合作,涵盖项目筹备、入户调查、数据清理到成果分析等阶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本次项目首期成果报告会是全面了解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项目及相关科研成果的重要契机,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视角,深入读懂广州,透视湾区,理解中国。报告会同时也为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项目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图片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对GPS项目表示高度肯定,他指出,港科大(广州)作为一所科技大学,在创立伊始就决心“不要做象牙塔里的学校,而是要让研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设置了社会枢纽。倪明选评价,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的GPS项目聚焦社会民生,是港科大(广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项目。倪校长特别提到,GPS项目融合了多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在以往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又进行了跨学科的新探索。该项目充分体现了港科大(广州)立足广州、协同湾区、面向世界的战略愿景。

图片

港科大(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副教授张卓妮作为GPS项目主持人介绍了项目实施过程,并重点介绍GPS项目的数据收集成果和初步分析报告。

GPS项目采用多层次等概率抽样,抽取了广州11区54街道的108个社区(居/村),成功访问了其中3000多户家庭的5000多名市民。聚焦教育、就业、人才流动、收入、数字生活、养老、居住环境等社会大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特大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基于港科大社会调查传统及港科大(广州)跨学科创新实践,GPS项目将融合社会经济、社区建成环境、城市交通网络、手机信令等多源大数据,升级为GPS+,构建“空间-社区-家庭-个人”多层次嵌套数据库。GPS+将利用城市规划、数字孪生、空间研究与网络分析,开展“微观+宏观+多维度”的跨学科研究,助力特大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GPS项目与“城市调查与干预联合实验室”(Joint Urban Survey and Intervention Lab, JUST Lab)此前开展的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HKPSSD)和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共同构建“广州-香港-上海”比较城市研究框架并开展跨学科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孙秀林教授指出,大型社会调查如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HKPSSD)、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和广州都市动态调查(GPS)等,都是在为时代作记录。“GPS有助于我们理解时代,解释时代,甚至预瞻新时代。”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表示,近期获批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广州“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六大城市性质,GPS项目的开展,正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重要战略部署的举措,其宝贵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广州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添砖加瓦,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经典魅力,时代活力,世界性中心城市”这个关键,充分用好调查成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李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