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千年凤岭古港 窥探潮汕商贸海运时代

三江入海口,涛声入万家。汕头位于南海之滨,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颗海上明珠一直焕发属于自己的光芒。海上贸易、对外交流,是千百年以来世界了解潮汕侨乡文化、海丝精神的一扇窗口,是潮汕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在汕头澄海,有一处广东千年古村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名为程洋冈村,取自“海洋中之山冈”之意,蕴含着“驰骋海洋”的深意。村中深处,埋藏着一段珍贵时光——千年前,坐落于此的凤岭古港见证了时代的商贸繁荣,航道如同开枝散叶般连通天下。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蔡英豪在其著作中提到,凤岭古港将汕头海运史提早了一千年,凤岭古港的重要性再度为古代中国南方外向型陶瓷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程洋冈村,踏上凤岭古港的旧址,听村里老人和学者讲述凤岭古港的辉煌故事,感受古时潮汕地区繁华海上贸易的热闹场景,探索汕头绵延至今的海运史和商贸史。

图片

沧海明珠:千年港口的兴起

潮式古宅林立、庭前花草葳蕤、街巷纵横交错……走进程洋冈村,来到村庄深处的陈厝池,清风袭来,水波荡漾,池边绿意盎然,白鹅浮于水面,宁静而美好。

图片

据程洋冈村党委副书记蔡逸建介绍,程洋冈村中陈厝池的位置,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商贸港口——凤岭古港的旧址。站在池边,仿佛穿越时光来到千年以前:船舶往来、万桅竞发、人头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商户在此处云集,吆喝声、劳作声不绝于耳。

据悉,凤岭古港为晚唐北宋时期韩江主要对外商贸港口,曾经是韩江的出海口,与南峙山、观音山等地相邻,是一处受周边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自然港湾,方圆达二十余里。

凤岭古港有着“粤东襟喉,潮州门户”的美誉,中国学界泰斗饶宗颐亲自为凤岭古港题了这八个字,如今已刻在虎丘山上。据汕头市澄海区博物馆馆长蔡文胜介绍:“回顾古港的变迁史可以发现,港口早在唐代末期已逐渐成形,北宋时期兴起,成为粤东潮汕出口货物停泊、起航的重要口岸。”

图片

汕头澄海的樟林古港声名在外,是潮侨乘坐红头船越洋“过番”的始发地,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凤岭古港是比樟林古港更加久远的存在。

“凤岭淤,樟林港兴,樟林港淤,汕头港兴”。蔡文胜提到,北宋时期络绎不绝的凤岭古港经过岁月漫长的演绎逐渐沉寂,南宋时期,由于凤岭港湾冲积平原的逐步浮聚,泥沙堆砌,港口逐渐南移。到了明清时期,已全面移至樟林古港。

如今,汕头港兴起。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汕头港立足于自身的港口优势,深耕航线运营与码头运输,为粤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书写更加辉煌的港湾新篇章。

中流砥柱:海上贸易的交通枢纽

海上丝绸之路闻名海外,如同一条蔚蓝色的缎带,流淌在中国与众多国家之间。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瓷器之路,以泉州——广州为主要基点,并以宁波和潮汕地区为交叉辅点。据悉,在唐末北宋年间,凤岭古港兴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枢纽,是潮汕与世界的交集点。

“凤岭古港是当时粤东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也是我们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蔡文胜向记者介绍道。

据考古调查显示,凤岭古港北面有程洋冈窑群,包括营盘山窑、莲花群窑、窑西窑等十三至十七个瓷窑,与潮州的笔架山是同一个时期的窑群。大窑群几乎都是民窑,在当年的商贸活动中十分活跃,大部分的产品都经船远销海外。过去,在凤岭古港周边的南峙山山坳处设有绳缆工场,专门为远洋航海提供作业服务。从凤岭古港航道出土的宋代低足束腰青釉洋酒杯,也被证实是定向生产,是专门对外运输的订货。

同时,在《粤东襟喉》一书中蔡英豪提到,凤岭古港的航道大致可以分为三至四条。半个世纪以来,凤岭古港的东线、南线、西线航道先后出土不少文物,例如东线航道出土的宋瓷片及牡丹花瓷盘,这也是程洋冈村产品对外运输之后留下的遗落物。

上个世纪80年代,蔡英豪带队进行文化普查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行,越来越多宝贵的文物被发现、挖掘。据资料显示,从1932年开始,考古学家先后在凤岭古港挖掘出土古船板、船锚以及出口瓷器。其中包括东南亚热带用的瓷枕、唐代大酒瓮、宋代双鱼碟等等。1998年初,从古港航道海域打捞出35斤唐宋钱币。1993年到2003年,又在先后零星出土了大量外销陶瓷残件。

史海钩沉,沉睡已久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明,这段埋藏在码头和港湾底下的历史得以再度重现,凤岭古港在对外交流和商品贸易中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转型集市:延续浓厚商贸氛围

凤岭古港淤塞之后,虽已不再作为港口使用,然而此地的商业往来依旧繁华,仍然是连通多地的贸易中心,因而,古港“摇身一变”成集市。澄海区文博研究会副主席蔡立周告诉记者:“因为凤岭古港的商业传统,使得古港闭塞之后,仍然重视商业的传统气息。特别是开通了人工运河(南溪)后,发挥了连通东溪跟北溪的作用,因此,凤岭古港到明清时期商贸依然很繁荣。”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古港已有永兴街、新兴街、源兴街、下市、詹埠头以及仙尾营盘市等,形成'之'字形的街道网络。并有客栈、码头、商店……最鼎盛的时候有120多间店铺。”蔡立周兴致勃勃地讲述凤岭古港过去繁华的商贸历史,“到了明清期间,几乎各行各业均为齐备,举凡麻豆谷麦、饼食、鱼鲜、肉类、干果、陶瓷、糖房、饺面、剃头、布匹、鞋袜、邮政均十分齐全。”

据介绍,除了本地的商贸集市仍然得以延续经营外,其邮政还与潮州、汕头相连,当天直达,十分快捷。据香港《邮票世界》杂志第15期(1985年3月1日出版),刊登文章指出,现在海外珍藏着潮汕失陷前,即1937年1月13日从程洋冈邮政代办所寄出的一封信。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商业气息浓厚,往来人口众多,在乾隆年间,凤岭古港还成立了民间商贸组织——程洋冈商业公会,负责经营管理当地的商业交易。蔡立周介绍:“当时市面零钱缺乏,为了方便商贩贸易,促进往来商人交易,商会还自印一种名为‘小钱票’的交易货币,面值为一毛、二毛。这种小钱票盖有‘程洋冈商业公会’印章,广为流通,由于商会的信用极佳,后来在整个澄海地界内乃至潮州、饶平一带都能作为零钱使用。”

另外,在如今的程洋冈村中,仍然保留“北顺胜馆”和“南顺胜馆”两处作业工人聚散的“闲间”。在闲间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一肩挑东西,两脚走南北”,在蔡立周看来,这正是当年劳工们辛苦劳作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脚步丈量天下,走南闯北,用肩膀扛起沉重的货物,成为联通东西南北的桥梁。这也恰恰是潮汕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等美好品质的缩影,是他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乐观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延续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积极向上、奋力向前。

瑰宝流芳:古港文化注入新动能

千年前,港口船舶出入,船夫与劳工们忙碌作业,搬运着瓷器、手镯、酒瓮等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物件,商会集市繁华,一艘艘满载精美瓷器出海远洋的货轮,从凤岭古港出发,将文明的种子播向海外,传播钟鸣鼎食的大国形象……

可以说,凤岭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促进潮汕地区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海外诸国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目前,凤岭古港大部分出土的文物都保存在汕头市澄海区博物馆,这些瓷器也是这段宝贵的历史的见证者,如同星辰般璀璨,由今观古,映照着千年前凤岭古港的繁荣风貌。可惜的是,如今凤岭古港大部分的航道和古船残存点都被居民楼和新建筑所覆盖,很难再被挖掘。

但是,古港虽已沉寂,背后承载的海运文明与丝路精神仍然生生不息,一脉相传。宛如一颗镶嵌在海洋之上的明珠,光芒穿越古今仍熠熠生辉,从未磨灭。伴随着时代变迁,丝路精神和海丝文化在传承与演绎,与时代对接,焕发出崭新的风貌。汕头也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外贸易不断增强,商业运输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而借助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契机,凤岭古港所在的程洋冈村也不断焕发活力生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村庄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这座“海洋上的山冈”正搭乘时代的巨轮扬帆起航。

文、图 | 记者 蚁璐雅 实习生 林文涵 通讯员 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