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的“双向成就”,专家共议

10月15日下午,为期两天的“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研讨会在白玉兰广场20楼北外滩会议厅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鲁迅与上海的关系进行学术交流,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思想遗产及其对上海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图片

虹口曾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1927-1936年,鲁迅先生人生最后十年在上海虹口度过,他的众多作品在这里诞生。鲁迅精神已融进城市,留在了包括鲁迅小道、木刻讲习所、公啡咖啡馆等在内的历史记忆中,也浸润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与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相辅相成、双向成就,当时已体现的上海城市品格影响了他,而他对上海城市品格的形成和提升则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且必将在未来产生持续影响。

首日主旨演讲环节,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刘国胜,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苏智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全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先后上台发言,从鲁迅文学启蒙思想的历史脉络、鲁迅与上海的文化关系、鲁迅精神对虹口文化创新的启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享。

部分专家发言

刘国胜 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

刘国胜围绕其书《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鲁迅在上海(1927—1936)》,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进行破题阐释。他将鲁迅精神系统梳理并概括为七种,通过分析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开放、创新、包容”的关系,思考鲁迅精神对保持和提升上海城市品格、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启示。

我把鲁迅精神概括为七种精神……一是“为‘我们的份’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爱真爱情怀”,三是“‘放开度量无畏地吸收新文化’的豁达闳大”,四是“‘横眉冷对千夫指’韧性战斗的硬骨头精神”,五是“‘不求全责备’‘不走极端’的大气”。六是“‘不后于世界思潮,弗失固有血脉’的理性”,七是“‘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的务实精神”。

何瑛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

何瑛认为,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对虹口文化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她介绍了虹口实现文化创新具有的历史条件,阐述了鲁迅留给虹口“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思考虹口文化创新的定位、需求、人才等条件。

今天虹口,这片经受过历史文化滋养,创建了当代文化荣耀的热土,正迅速发展。……鲁迅作为虹口文化历史上的领军人物,在虹口居住的最后十年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孺子牛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为虹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最为宝贵的就是“创新精神”。

研讨会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分会场。10月16日,27位专家学者将针对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上海城市品格的现代化转型等议题展开更为细致的讨论。

此次研讨会既是对鲁迅先生思想遗产的一次深刻回顾,也是对上海城市品格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创新诠释。它不仅加深了新一代年轻人对鲁迅思想的理解,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上海城市品格的深入思考,为上海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会后,与会专家的研究论文将编辑成册、加以保存。

本次研讨会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与上海社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等出席并致辞。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