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茌平地名】第七十六期:信发街道北八里村

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号

图片

话说茌平地名



  

信发街道

北八里村

茌平

图片


编者按: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名文化,使大家了解茌平历史文脉所在、乡愁所系,提升大家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凝聚人文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致力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茌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茌平区民政局、茌平区地名文化研究会,特意推出茌平地名介绍系列声画图文展。

今日推出的是信发街道北八里村。




概述


北八里村位于信发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处。东邻冯官屯镇、南接振兴街道阁三里村、西连路庄、北与付庄为界。总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2730亩、村庄占地约1000亩。现有460户、1640人。村落呈东西长方形,主街道东西向3条、南北向3条。该村为清康熙帝师翰林王曰高故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村名来历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茌平县志》卷五《艺文》载张英撰《给谏王先生传》一文中说:“始祖仲文公,元时举河南进士,徙家平阴,历茌平管民官,卒于任。民德之,而为卜葬,次子政之公遂奉祀坵垄以居。”该志卷二《职官》还载:“王琪,字仲文,河南进士,中统(1260—1264)茌平县尹,入籍。”

由此可知,北八里村为元中期立村。据考,立村后初名八里庄,缘于距离老县城八里。1982年县内处理同名村时,为区别城南八里庄,遂改名为北八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氏情况


全村多为王姓,同时还有张、赵、马、杨、冯、李、许、崔、朱、岳、吴等姓氏。

关于王姓迁来情况,据《王氏族谱》所载“大元至正四年(1344)”《王氏先茔志》言:“按王氏家世,河南巨族,高祖不记字讳,曾祖讳琪,字仲文,尝为进士,遭罹金季,扰攘之际,举家北迁,止于平阴。迨我圣元勘定区宇,东平严鲁公招纳文士,以仲文之才历仕茌平、冠氏、郓城、平阴管民官,迁同知泰安州事,在在有忠厚廉直之称。转参幕府,主画诺甚惬上官之意。中统二年(1262)冬十一月受大理平事,详谳明允。后以病造退于家。至元庚午(1270)夏四月,受将仕佐郎,枢密院知法,议拟公平。至元壬申(1272)夏五月,升将仕郎,无棣县尹,时称循良。厥后引年,退居茌平之别业,享年七十有四,葬于县东北信平乡之原曾祖妣陈氏合附礼也。”后来,王氏一族除曾外迁本县多村外,其他主要外迁情况还有十七世王培祚迁至辽宁省新民市中半拉古城子村,其后世已有近600人;十七世王重英迁入新泰市羊流镇上裴庄,其后世已有近700人;十八世王书成、王者仁迁至高唐县琉璃寺镇三里堂村,其后世已有逾700人;二十世王仰惠迁居辽宁省新民市中半拉古城子村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张姓迁来情况有三:其一为清咸丰十年(1860)因饥荒自邹县张庄迁来;其二为清光绪元年(1875)因做生意自邻村北张楼小张庄迁来;其三为2013年张国磊自今贾寨镇耿张村迁来。

关于赵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清光绪九年(1883)因做生意自今冯官屯镇闫庄迁来;其二为2000年自今冯官屯镇李楼村迁来。

关于李姓迁来情况有二:其一为李连峰1956年因在茌平县砖瓦厂工作,自今冯官屯镇布袋梁庄迁来;其二为李建涛2007年自今温陈街道史官屯迁来。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八:其一为马姓,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自今高唐县仁河街道马庄迁来;其二为王凤英自今振兴街道杜陈村迁来;其三为冯儒海2005年自贾寨镇冯庄迁来;其四为许保利近年自博平镇孙桥村迁来;其五为崔令健2009年自贾寨镇崔老庄迁来;其六为朱晓2009年自东阿县高集镇朱海子迁来;其七为岳杨2011年自胡屯镇岳庄迁来;其八为吴孟民1986年自今振兴街道前吴村迁来。

图片




历史人物


王曰高(1628年戊辰四月初八—1678年戊午七月十五日)

字登孺,号北山,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乡贤》载:“王曰高  字登孺,号北山,翼之子。生而聪敏,七岁能文,自为一家言,时有神童之目。十岁执父丧如成人。顺治七年(应为顺治八年,即1561年——编者)举于乡,十一年(应为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编者)成进士(应为“成贡士”——编者),十四年(应为十五年,即1658年——编者)入对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升工科右给事中,首疏请勤学亲贤以端治本,又请上御经筵。康熙二年(1663)典试江南,请颂经书为科场式,取两鼎甲、五尚书、三大学士,得人称最著。旋请假归,奉母五年,丁母艰,勺水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后起。服阕就职,值燕齐江淮地震,畿辅有水旱灾,疏请蠲赈以弭天变。八年(1669),安插闽兵于州邑,皆夺民熟地以报垦荒,抗疏论之。晋兵科左给事中,请亲试,台省诸臣分别流品。又建河工议,上嘉纳之,拔置诸卷第一,擢礼科掌印,分校武闱得榜首,为干城重。又尝连章请恤死事诸臣,暨陈剿抚、豁浮粮、清芦政、正历法、劾贪婪,凡所建白无不切中事情。时敷陈便殿,蒙谕从容再奏,凭几而听,天颜大悦,遂有内擢京卿之命。在官共几二十年,回籍待补,囊中萧然,舟车不克具。寻得风疾至不能屈伸,先是十三年(1674)冬奉命视山陵,寒入膝络,终不痊,旋卒于家。曰高为人轻资财,敦友谊,周人之急,倾囊以济。遗书多至万余卷,所著《槐轩集》十册刊行。崇祀乡贤,邑人复吁,请建专祠,春秋致祭,旨亦报可。(照录旧志)”

康熙十八年(1679)王曰高病逝后康熙赐联:“忠孝贤良老,文章德业人。”

清乾隆元年《山东通志》卷二十八《人物》又载:“王曰高,茌平人,幼有神童之誉,由顺治乙未(1655)进士授翰林改给事中。在科垣十有七年,多所建白。而杜门焚草,可谓直而不谅。岁癸卯(1663)典试江南,得两鼎甲、五尚书、三大学士,亦可称得人之盛者。所著有《槐轩集》行世。”

另外,王曰高还曾编辑《永慕篇》一书,书中主要记录百余人为王曰高父母生前祝寿、殁后悼念篇什。同时,王曰高的不少诗文还曾选入《清诗汇》(原名《晚晴簃诗汇》,民国徐世昌编选)、《百名家诗选》(清魏宪选,枕江堂刊本)等。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0册收有王曰高撰《槐轩集》十卷。

王曰高还曾“同纂”康熙二年(1663)《茌平县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曰博

北八里村人,系翰林王曰高之堂兄。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曰博,字宏宇,城北八里庄人,给谏北山之堂兄,例赠承德郎。天性纯笃,兢尚节义。北山少失怙,与同爨。清初多盗,一夜贼突至,北山与子讷同患疹疾,不能起立,曰博负弟挈子仓皇东走,谓妻蒋曰:‘叔惟此遗,体如有急,当舍讷携弟以逃,全叔血统。’及北山应童子试,曰博背负以行,咸以邓伯道、元鲁山拟之。顺治戊子(1648)贼众大至,先令家属避城内,己未及行,与贼遇,斗骂不屈死。子讷后改名谷,字元叔,五岁学书,迥异常人。北山常曰:‘此吾家千里驹也!’是年入邑庠,闻父死于难,号欲出,众阻不果,竟缒城死,妻阎氏,亦同时自尽。闻无不垂涕。”

图片

王穆

字敬重,号临溪,北八里村人,系王曰博之次子。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穆,字敬重,号临溪。清廪贡生,考授州同。邑侯以材储紫禁称之。天性孝友,以兄殉难,侄被掳十数年,遍访无耗,日夜焦灼,深以为憾,誓非寻归不止,经数载,几穷所往,夜止于逆旅,时值隆冬大雪,经夜梦中若有人告以所之,抵明急起依所示寻之,竟得之于齐河张姓家,已娶媳抱子矣。相将旋里,因是儿年且长,读已晚,令入武塾,康熙壬子(1672)秋闱中式武举人。晚年命其子与侄同析家产,毫无所私。”

图片
图片

王念祖

北八里村人,系翰林王曰高之孙。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念祖,字衣德,父宜绳,敦行孝弟,念祖早岁入庠,十一失怙,事母以孝闻。尝倡修学宫、奎星楼、文昌祠、鲁连村仲连祠,捐助普济堂地二百余亩,建义塾、义渡,举孝廉方正。乾隆元年(1736)予六品顶戴,编辑《先世槐轩集》《梅亭诗词》行世。”

图片
图片

王传诚

字信斋,北八里村人,系翰林王曰高之孙。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传诚:字信斋,北八里庄人。以宗祧当承伯母嗣,泣辞者再,人问之曰:‘人生所当图报者孰若父母?为承人嗣当移孝于他人,是疏已亲也,于心何安!’及承嗣,则婉顺于二老之间,各得其欢心。好施予乡族,不能婚葬者悉周之,藉以成家者不可胜数。光绪十五年(1899)春,岁大饥,乡中无赖将劫粮自给,乡人大恐,传诚置酒邀集之令剧,乃立而正色谓之曰:‘众如不济,我竭粟助汝,毋扰乡闾,王法具在,何自蹈法网为也!’即出粟分予之,事乃寝。父母没,兄弟同居,始终不言析爨。疾笃,召弟左,弟左右偕,须臾不见,即询问数四,恐易箦时不复见也,并嘱,殁后葬之于两父母之间,九泉下好孝敬双方之亲也。”

图片

王昭茂

字盛堂,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昭茂,字盛堂,城北八里庄人。端方朴厚,遇事勇为。清同治七年(1868),捻匪窜茌,集乡人筑圩自卫,未竣,贼至,四乡避难者以万计。昭茂画策守御,昼夜梭巡,信宿始解。事平,邑侯熊振湘旌以匾曰:‘高风望鲁’。”

王昭德

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昭德,北八里庄人。性慈善,乐施予,里中无吿者怜而给之,且有以起家者。捻匪之乱,入寨避难者多不及备糗粮,昭德出粟予之,寇平不索偿。岁饥,偕弟昭瀛出粟赈,倡办义仓,全活甚众。年垂暮无子,举男俊朗,人以慈惠之报。”

王秉辰

字抚五,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秉辰,字抚五,太学生,北八里庄人,例授武德骑尉。性和易,识大体,李开芳之乱,母舅乡陷贼中,冒死往救,卒无害。族有节妇周极贫,若时周恤之,为出资请旌。捻匪之乱出资筑寨栅,出粟困穷人赖以存活。乡有义举,首先倡率。人至今感念之。寿八十余,五世同堂。邑侯刘为赐匾额,以致庆祝。”

图片

王秉洞

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秉洞,字敬止,北八里庄人。天性醇厚,急公好义。乡里贫不能婚葬者,倾助之。复善谋,捻匪之乱,筑圩守卫,皆其擘画,得保无虞。避难乡民借其粟者,后偿之不受,曰:‘一饭之微何报为。’清光绪三年(1877),岁大饥,秉洞倡办仓谷,全活甚众。人有纠纷,竭力排解平息后已。迄今乡人犹称道不衰云。”

图片

王重遴

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王重遴,字廷升,岁进士,侯选训导,博学能文,品行端方,治诗经,教人善诱,门下多知名士。邑侯曹旌其门曰:‘文章华国。’”

图片

马文房

字秀卿,北八里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孝义》载:“马文房,字秀卿,城北八里庄人,邑庠生。家贫力学,科岁试辄列优等。处家庭能孝友。胞弟文室,字星垣,总角时即从之学,卒以成立,为邑增生。后皆授徒,能以身教,从之游者悉知束身自爱,士林称之。子兆莲亦业儒,能世其家。”

图片

图片



名胜古迹

王守愚别墅

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二《地理志·亭馆》载:“王守愚别墅:在城北八里庄,为明景州知事王恺之长子守愚所居。好治诗书,不修举子,业间静爱花卉,于宅后筑有花园。建楼台者:一营亭者;二有莲池。六团亭三,幽篁叠翠,异花吐香,朱栏紫阁,碧砌苍苔,良友游赏,名人歌咏,至今景物全非,仅遗碑尚存耳。(增删旧志)”

图片

槐轩土山

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二《地理志·亭馆》载:“槐轩土山:在北(八)里庄寨北,面积二亩有余,山高三十余尺,为王北山所建。二百年来不增不减,王与族人修裕斐竹读书其处,即槐轩旧址也。亭台楼阁,山水花木,灿然可观,与新城王士祯兄弟,及娄东吴梅村诸人,时常䜩集歌咏于其地。梅村有句云:‘步尽回廊觅好句,坐残明月惜花阴。’今园亭已无,仅山址犹存。山有遗草曰麦兰,形似麦,而色翠,蓝花黄色,三月开花,四月结实,花名黄蜂入洞,移植他处则顿萎矣,是地气耶?抑物异耶?(增删旧志)”

图片

图片



民间故事


早到校的学生

王曰高幼年丧父,孤儿寡母,苦度光阴。大年除夕夜,家家户户放鞭炮。王曰高就问母亲:“娘,这是干么哩?”

娘说:“拉鞭花,过年下(方言,过年)。”

王曰高又问:“咱怎么不拉呀?”

娘说:“咱穷,拉不起。”

王曰高扑闪着大眼睛说:“娘,你就很纺棉花,供我上学,等我当了官,让你天天过年下。”

娘听儿子这样说,欣慰地笑了。

王曰高长到十来岁,娘送他到村西北一家肖庄私塾里读书,自己要饭织布,供养儿子上学。王曰高是学堂中最贫寒的学生,也是学习最刻苦,成绩最好的学生。每天中午放学,王曰高走得最晚,回来却最早。

老师纳闷,就问他:“曰高,你吃饭了吗?”

王曰高说:“吃了。”

老师又问:“那你吃的啥饭?”

王曰高答:“两碗粥,两张饼。”

老师心里犯疑:穷孩子哪会天天有饼吃?第二天晌午放学后,就悄悄跟在王曰高后面。却见他并没回家,而是跑到村外枣行,拣拾干枣吃。老师上前盘问,王曰高流着泪说:“俺娘去要饭,晌午不回来。”

老师问:“那你怎么说每顿吃两张饼,喝两碗粥呢?”

王曰高说:“俺娘起早做饭,给我留下两碗高梁粥。我放早学回家,碗里冷了一层皮,这不是吃的两张饼,喝的两碗粥吗?”

老师说:“孩子,以后晌午别回家了,我管你饭。”

王曰高非常感动,含着热泪答应了。但他知道老师家里也很穷,时常托辞回自家继续“两碗粥、吃两张饼”。

后来王曰高科举高中,被钦点为翰林,并选为康熙皇帝老师。王曰高深感启蒙老师教养之恩,于是遗嘱后代:“我之子孙,不得欺负肖庄人。”

时到如今,八里庄人哪怕见了肖庄的孩童,也要礼让三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