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洞遗址与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暨化石发现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发布

图片

2024年8月29日至31日,繁昌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人字洞遗址与早期人类起源的环境背景暨化石发现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繁昌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旧石器、古人类、古地质、古生物等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5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捷克、西班牙、日本、韩国等8个不同国家的国外专家13人,包括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系Terry Harrison、法国巴黎第十大学Eric Boeda等著名古人类学家或旧石器专家。


图片

开幕仪式1


图片

开幕仪式2


为对人字洞遗址40年来发掘研究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总结,对人字洞学术价值和地位充分阐释,以扩大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向国际社会发出繁昌声音。会议期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主持,全体与会专家参与,经充分讨论,就人字洞遗址年代、价值及学术地位等关键信息形成一致意见,总结如下:


图片

人字洞遗址现场参观


人字洞遗址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埋藏保存非常好,乃世所罕见的第四纪初期脊椎动物化石宝库


人字洞动物群种类丰富且研究深入,既有大型哺乳动物也有小型脊椎动物,既有古北界分子也有东洋界成分,是进行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的绝佳材料,也是进行区际甚至洲际生物群比较的理想对象,应纳入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第四纪(Asian Land Mammal Quaternary Zones)的最早期,可作为ALMQ 1的代表性动物群(距今200-260万年之间)。


人字洞遗址经13次考古发掘,出土石制品、骨制品两百余件,打击特征清晰,人工性质明确。石制品原料多样,类型和技术特点与其时代的古老性一致。综合国内外早期旧石器遗存的发现情况,人字洞遗址是亚欧大陆时代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是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实证地之一。


人字洞及其周边洞穴,发现了珍贵的中新世繁昌上猿、早更新世原黄狒等灵长类化石。长江中下游地区应是上猿类起源、演化的重要中心。


人字洞及临近的东裂隙、新洞、鬣狗洞等洞穴中,发现有更新世的灵长类化石、人工石制品等,这些洞穴(或裂隙)空间相近,时代相衔,可称为“人字洞洞穴遗址群”。该区域具有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巨大潜力。


图片

学术总结现场1


图片

学术总结现场2


人字洞科研团队在工作中,全面贯彻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综合运用了地球物理探测、航拍测绘、三维重建、CT扫描、3D打印等多种新型科技手段,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磁法勘探、精细化调查与发掘、系统生物学、生物地层学、旧石器考古学、磁性地层学、铀系法年代学、古环境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古生物科学复原及展示、科普宣传、大遗址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希望团队能够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图片

与会专家热烈讨论


图片

与会专家领导合影



图片

来神山唱歌吧 | 2024年芜湖神山音乐节最新发布


来神山唱歌吧 | 什么是芜湖神山音乐节?

来神山唱歌吧 | “什么是神山?”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