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等我长大我也要跟您一样!”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中心小学黄惜源眼里闪烁着光芒,向学校里的“哥哥老师”诉说自己的愿望。两年前,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队来到火炉镇中心小学,黄惜源口中的“哥哥老师”便是支教队员之一。

一间茅草房是孩子们的教室,过去,建在绝壁之下的棕榈洞中的原武隆区鲁家岩村小学,硬件差、师资薄弱,一直到2007年,村里才走出第一个大学生。如今,10年间,鲁家岩村走出50多名大学生,昔日穷山窝成群飞出“金凤凰”。

靠教育改变乡村面貌,鲁家岩村不是个例。这些年,学校聚焦教育扶智,创新开展“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协调教育资源,蹚出一条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教育振兴乡村,首先要转变村民们的观念。”学校党委书记蔡家林说。

“一些家长送娃儿到学校,不是盼望他们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希望娃儿在学校把年龄混大点,以后好出去打工。”武隆区土地乡沿河村第一书记唐洪辉说。为此,沿河村孩子对上学读书兴致寥寥。蒋珊珊便是其中之一。唐洪辉就专门带她回到自己所在的重庆文理学院开展游学活动,感受学习氛围。看过了外面的大世界,蒋珊珊慢慢改变了观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用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学校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人文社会、规划设计等领域优势,助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武隆沧沟乡青杠村一二三产融合型、江口镇银厂村产业带动型等一批示范村已初具规模,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乡村振兴靠人才。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组织47个专家服务团开展志愿支教活动,每年动员百余名博士、教授、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先后为当地培养培训人才3000人次以上,培训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名,培养农业致富带头人1000余名,极大充实了当地农业人才力量。同时,学校也协调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引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参与乡村振兴1000余人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让教育帮扶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学校将校地合作视为乡村振兴关键发展战略,积极与成都、内江、广安及重庆武隆区等携手,协助内江东兴区打造“中国天冬之乡”,与泸州共建乡村振兴女子学堂,在川渝两地共建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或实践教学基地33个,有力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支持、创业规划、人才培训等服务跟上,村里的产业带头人多了,脱贫群众吃上了手艺饭。”青杠村驻村第一书记姜玉松说。

借着教育帮扶的东风,学校依托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色植物、智能农机等科技创新团队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10余项,生姜、无刺花椒、猕猴桃、蓝莓等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产业振兴带动富民强村,农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导游,乡村产业发展愈加红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胡在东 杜孝田)

作者:杨国良 胡在东 杜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