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草村里的“国际范” 彝族非遗引老外打卡

图片

结绳记古今,绣技传千年。大理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瞿标祥多年来坚守乡土,用一个手工绳结连接起彝族传统文化和国际市场,帮助彝族群众将手工艺品走向国际舞台,用匠心与传承守护彝族村寨文化根脉。

图片

初秋的上午,秋意渐凉,吊草村里一处彝族古宅院里,袅袅炊烟中彝族调子悠扬清亮。走进大理市结绣艺术非遗传承基地,“结绣门”三个大字十分醒目,门口的柿子树上,柿子缀满枝头硕果累累。大清早,瞿标祥生火、烧水、泡茶,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

图片

图片

上午十一点,来自瑞典的旅行团在瞿标祥带领下,沿着村里的茶马古道徒步走进古朴的吊草村,来到传习所参观体验彝族非遗文化。瞿标祥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朋友们介绍彝族的建筑、服饰、礼仪和婚丧嫁娶的习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观完,院里彝族群众们唱起祝酒歌,邀请客人们品尝彝族传统美食,婉转动听的彝族小调、热情奔放的大刀舞,大家穿上彝族服装,在院子里围成一圈打歌唱跳,“最炫民族风”洋溢在村寨的上空。

图片

瑞典游客海伦·海利可威斯汀身着彝族服饰、兴致高昂,她说:“这里的人非常非常热情,环境也非常好,食物特别又丰富,我非常喜欢彝族文化、大理文化和中国文化。”

图片

吊草村是一个传统的彝族村落,瞿标祥从小耳濡目染,对彝族刺绣服饰情有独钟。初中毕业后,他到大理古城专门从事民族刺绣、服饰、结绳的制作销售。

图片

图片

2003年,瞿标祥夫妻俩在大理古城遇到一位丹麦珠宝商,受邀担任其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和生产教学顾问,之后他们的彝族手工作品五次成功亮相北欧时尚展。2008至2014年,夫妻俩还带着大理本地的彝族绣娘们给几家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生产民族编织首饰。2014年,夫妻俩带着浓浓的乡愁回到家乡吊草村,开始了漫长的创业之旅。

图片

瞿标祥说:“我们这几年可能接待了几百上千人,有来自瑞典、英国、丹麦、荷兰、印度,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华人华侨,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宣传彝族的结绳刺绣文化。”

图片

路达维基·沙弗曾是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留学生,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对中国饮食文化。毕业后,他在大理古城工作期间结识了瞿标祥,之后两人保持了近十年的友谊。

图片

目前,路达维基·沙弗在丹麦销售中国酒。在瞿标祥夫妻创业期间,路达维基·沙弗帮助他们在丹麦寻找手工订单,并连续数年间组织瑞典的旅行团来到云南、来到大理,感受七彩云南绚丽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他说,这是他第七次带团来到这里,每一次来到大理,大家对这里的非遗文化和饮食文化都是赞不绝口。

图片


路达维基·沙弗说到:“我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现在中国的饮食已经覆盖了整个世界,每个地方都有中餐厅,但是要真正了解还是必须到这里才可以。我的下一步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让西方人更喜欢中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绣门”有员工50多名,都是吊草村的居家绣娘。目前,瞿标祥所创立的民族服饰旅拍品牌“云岭最美嫁衣”、手工编织刺绣原创品牌“结绣门”,乡村旅游品牌“美丽吊草村”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慕名前来体验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吊草村也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变成了大理文旅的新地标。

图片

瞿标祥说:“非遗传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会和不同的品牌和供货商合作,把我们的手工技艺变成一种品牌,能够养活我们自己,带着村里更多的人一起过好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希望吊草村变成大理和云南的一个窗口,把彝族、汉族、白族不同的民族一起带动起来,增进我们自己的民族友谊,同时也在讲好我们大理的故事。”

图片


来源:风花雪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