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种地了吗?|世界粮食日

全文1817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中国农民正以科技为镰,绘就农业发展的新图景,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高效化。

02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国家级种质资源库达318个,159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实现全覆盖。

03由于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四川省粮食产量在过去五年内增长15%,达到历史新高。

04另一方面,中国人喜欢种地是因为生存的本能,经历过食不果腹的难耐,更懂得粮食的可贵。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马晓玉 边雪 摄影报道

中国人喜欢种地这回事儿,那是在世界都出了名的。


热心的中国民众,教为高温少雨发愁的沙特朋友种出了比头还大的茄子,教还在人力耕田的也门兄弟种出了长势喜人的玉米、小麦、蔬菜;我们的维和部队在前往非洲后,也不约而同地干起了教当地人种地的活儿;就连登上月球,大家也不忘嘱托一句:“看看能种地吗?”


田野稻花香,渐知秋实美。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与信心,在桂子飘香的季节愈加高涨。

以“科技”为镰 绘就农业发展的新图景

在遍布东南西北的农田间,以“科技”为镰的亿万农民,正在绘就农业发展的新图景。

播种养护时,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栽插近40亩水稻,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天可以完成近400亩稻田的喷洒作业;收获时,食用菌自动采摘机器人不仅可以判断蘑菇是否成熟,更能在2秒左右快速采下一朵蘑菇而尽量不对菌盖造成损伤;智能采茶机器人采一颗芽叶仅耗时约1.5秒……各式各样的“新农具”忙活在田间地头,让农耕活动逐渐实现机械化、智能化、高效化,告别“二牛抬杠”。

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高精度时空信息,如今太空中,也“点亮”了农业“守护星”。

自2012年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规模化推广。截至2023年底,我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数量已达220万台。有数据显示,使用北斗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后的农机,1000米内的误差仅有±2.5厘米。

从“向天祈雨”到“人工增雨”,气象科技的进步让农事生产不再需要完全看老天的“脸色”。

图片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一览。

“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夏天不热,五谷不结”……这些谚语充分说明了气象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南方洪涝、北方伏旱、沿海台风,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是如何实现的?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与预报,为无人机作业提供降水、风力等要素预报,改造后的无人机甚至能直上云端,参与人工增雨工作。

对于农业的“精密芯片”——种子,其“保险箱”种质资源库也在各地拔地而起。截至2023年,我国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达318个,159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实现全覆盖。国内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将在今年正式投入使用……

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从地面到太空,从宏观至微观,赋能我国农业的科学技术无处不在。

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这些数值还将被不断刷新。

过去五年内 四川省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新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正值丰收季,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13.6万余亩玉米长势喜人;宁夏红寺堡区,十万亩酿酒葡萄色泽鲜艳、晶莹圆润;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克托海镇的2800亩沙棘林海,已经钻出了橘红色弹珠大小般的果实,照亮了茫茫戈壁;四川省郫都区,1.8米高的“巨型稻”第一次试种成功,预计亩产将达到1800斤。

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内,四川省粮食产量增长了15%,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并非轻易获得,丰收的关键在人,在田间地头,将汗水与气力都尽情挥洒的农民与农业工作者。大春种植玉米,小春种植草莓,一块地四季不闲着,轮着耕种实现两次丰收的“玉米+草莓”绿色生态轮作新模式,在四川石棉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新建的164亩春秋大棚内开启了探索尝试;金色稻田里欢声笑语,在四川乐山市,农技比赛、稻田拔河、稻田捉鱼等有趣的农耕活动,吸引了百名农人参与。

图片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收割完稻谷之后,研究人员准备养殖菌菇。

种地耕田 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爱好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种地?有网友戏谑道:因为稻谷不会晚上十一点打电话给我说它明天想看结果,因为地里的玉米不会让我统计一下它有多少粒,最主要的是小麦不会告诉我它要结火龙果并要求我提供方案……

其实,中国人喜欢种地,一方面是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向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些刻在血脉里的悸动。与其说中国人喜欢种地,不如说是生存的本能。

翻开千百年前的史书,记录篇幅较多的是灾荒、饥荒和战乱。据《中国灾荒史记》记载,明朝发生自然灾害1011次,清朝1121次;记录最少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有304次。灾荒肆虐下的中国,到处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悲惨景象。正因为经历过食不果腹的难耐,所以我们更懂得粮食的可贵。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装着自己的粮食”,这是袁隆平对我们的殷殷期许。如今,我们不仅能自己享受丰收的喜悦,还能将这份朴实无华的快乐传递到全世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