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引发担忧

原标题:栖息地丧失、物种入侵、气候变化……(引题)

全球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引发担忧(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莫荞菲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最新《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根据对5000多种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数量统计,自1970年到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73%。

报告指出,栖息地丧失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志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栖息地破坏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例如人们对木材、粮食等资源和城市扩张的需求,造成大量自然植被特别是森林遭到破坏。”在受到人类强烈干扰之余,气候变化也导致一些栖息地环境的改变,比如干旱使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湿地消失。

除了栖息地丧失,物种入侵、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人兽冲突等因素,也是世界各地野生动物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

从地区来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野生动物在统计周期数量锐减高达95%,非洲(76%)和亚太地区(60%)的下降幅度也较大,其次是北美(39%)、欧洲和中亚地区(35%)。

对此,王志恒分析,这与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程度不同有关,同时也跟不同地区的保护投入力度紧密联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许多国家属于资源型经济,比如巴西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不断扩大的粮食作物种植造成大量森林的消失。同时这些地区的经济不够发达,缺少足够的财力与物力开展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管理。”

在亚太地区,中国近年来相继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等文件,并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这些进展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许多东南亚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仍面临较大困难。

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科学家丽贝卡·肖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是一个明确而紧迫的警告,它表明环境健康和大自然的复原力正遭受破坏,大自然正在被推向或将不可逆转的临界点。

王志恒表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锐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可持续性的下降。“通常来说,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对于干扰和波动的抵抗力也更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特·罗伯茨表示,野生动物数量骤减是一场“慢性灾难”,国际社会需要快速行动阻止进一步的损失。

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以“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为方向,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

此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举措和要求。

但《地球生命力》报告警告,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际行动远未达到实现上述目标和避免危险临界点所需的水平。

王志恒认为,未来不仅要提高保护地的覆盖率,更关键的是提高保护地的保护成效,通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管理措施、深入的科学研究,真正使保护地达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同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要特别强调‘有区别的责任’。欧美等技术先进和资金充足的发达国家需要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贡献,比如通过向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来提升这些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障能力。”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将于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哥伦比亚城市卡利举行。在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各国加强制定和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计划,敦促政府和私营部门扩大公共和私人投资,协调气候、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