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走到了十字街头,企业家还押注吗?

全文3601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网红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企业家们纷纷涌入,寻求新的IP打造方法。

02然而,企业家在打造IP时容易陷入粉丝陷阱、流量陷阱和日更陷阱,影响IP的长远发展。

03专家建议企业家要有边界感,避免过度追求短视频效果,而是关注长周期流量效应和隐性粉丝群体。

04同时,企业家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初心,制定合适的IP策略,包括书籍、演讲、采访等多种形式。

05最后,创业者学习企业家的IP打造方法时,应避免盲目模仿,以免陷入错误的逻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4年,是网红集体塌方最密集的一年,甚至快有一种网红人人喊打的感觉,很明显,平台已经意识到,低质量的网红,会导致平台的畸形和不可持续发展,洗牌期,我们的企业家们密集性地涌入了,他们是要用曾经这些网红的方法论做IP?还是会有自己新的方法和套路呢?

图片

世间万物,播种、萌芽、成长、极盛、衰退、死亡,这是必然的走势,流量也一样。 

今年是网红经济模式的滑铁卢,整个网红经济已经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十字街头,有可能走向平稳,有可能走向衰败,也有可能会走向高质量发展。 

董宇辉离开东方甄选后人设屡屡破防,文化人的外衣被揭开;辛巴与小杨哥大战之后,网红背后的底裤被直接扒出来了;罗永浩在前投资人郑刚的一再撕逼中以及俞敏洪的苦苦相逼中,露出了内心的虚弱;曾经呼风唤雨,代表正义的司马南现在无论是去西凤还是去胖东来,都变成了不受欢迎的存在;东北雨姐、大蓝、太原老葛、王红权星、猫一杯、七老板、骆王宇……这个名字还有一大串。 

他们塌房了就塌房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起码带走了财富,但是效仿而为之的企业家朋友们,有没有思考过,光脚的人可以光脚着走,但是你们是穿鞋的人,你们如果在这场流量的游戏中,塌房了,你能全身而退吗? 

对于企业家搞IP这个事情,我一直是持有赞同观点的,但是对于操作模式却持有保留意见,我知道现在我们很多公关同行,尤其是公关一号位,都在为了老板做IP这件事烦心,但是没办法,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新的工作范畴。

这里面,有三个陷阱。 

首当其冲,粉丝陷阱。 

我认识的很多企业家,很在意自己的粉丝数量,似乎变成了一种社交手段,粉丝数量是影响力的一种象征,有些魔怔一点的,每个小时都要去看一下后台数据,如果一周掉了几万粉丝 ,饭都吃不香了。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的生死大权在平台的算法里,没有人刷短视频的时候会在自己的关注的池子里刷,还是在公有流量池里刷,当算法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的2000万粉丝,也毫无价值,过气了就是过气了。 

粉丝关注你,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你,粉丝不代表一种价值观肯定,他们也许就是来看你扮丑的,来嘲讽和吃瓜看戏。

什么样的粉丝会有价值,你要看主动搜索然后主动打开量占比,我在家里做饭的时候,经常会打开几个网红的长视频,一边做饭一边听,这个时候,我与这个网红之间,产生了真正有价值的关系链。 

乔布斯的每一场发布会,马斯克的每一场采访,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任正非的内部讲话,马云曾经的豪言壮志,TED的很多节目,我都是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交互。 

其次就是,流量陷阱。 

流量的背后是算法,算法就一定有规律,有规律就一定可以研究和迎合,于是做内容的人就有了选择,你是向内心认知负责,还是向流量算法负责。 

迎合算法,我可以换几个词来解释,饮鸩止渴,舔狗不会有好下场,瘾君子,药不能停。 

老板的流量焦虑,直接导致了下面执行层面的焦虑,最终就是去拿着你的钱帮你刷量,让你穿上皇帝的新衣,沉浸在周边所有人给你制造的信息茧房中。

没有人可以演一辈子,你是什么人,你是怎么想的,在公众面前,可以骗一时,一定骗不了一世,这也是很多表演性人格的网红,最终一定凋零的核心原因。 

企业家,尤其成功企业家,九死一生,读书无数,阅尽沧桑,原本可以取代以前那些低质量的网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和积极态度,但是很多却非要选择走民间网红一样的路,其实我相信,虽然时代不喜欢爹味儿,但是你们很多人有资格有爹味儿,年轻人需要你们安静地回忆往事,长夜漫漫中告诉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许流量不会像短视频那样爆发式地进来,但是这种流量往往是涓涓细流,十年二十年之后,依旧还在产生价值。 

马云没有做短视频,但是马云在短视频的切片江湖中,依旧是王者之一。 

最后一点,日更陷阱。 

无论是网红还是自媒体还是企业家,只要你在做内容,你就是传媒人。任何一个非新闻属性的媒体,如果要被日更甚至频繁更新这件事束缚的时候,基本已经断定,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满汉全席,你只能是一碗路边快餐厅的预制菜。 

很多人会说,拍个短视频不耽误时间,几分钟就完事了,扪心自问一下,真的是几分钟吗?日更会让你陷入一种思考怪圈,你会高频次地进入上面说的粉丝陷阱和流量陷阱中,三个陷阱形成一个恶性闭环。 

就拿图文自媒体来看,生命周期在十年以上的公众号,基本上一个月的更新频次都在6次以下,低频次更新是一个基本共识,人的知识体系是一块海绵,一个正常人的算力,一周能把海绵的水吸满,然后释放,就是很牛逼的一件事了。

天天释放,掏空和作假就是必然。 

李子柒已经三年不更新了,依旧有那么多人还在看她的视频,怀念她归来,喜欢她这个人。 

更新频次、粉丝数量、流量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公式已经是什么? 

更新频次能带来更多的流量制造更多的粉丝?我想,这对于企业家人群来说,不是这样,应该是低更新频次带来长周期流量效应形成隐形的内心认可式粉丝群体,这种粉丝数量,是不会体现在企业家的短视频账号上的。

我们往往叫这种粉丝效应为,企业家口碑。 

但是,找茬都会找,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找茬的人,缺解决问题的人,以下,是我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的个人浅见。 

首先,我认为要有边界感。 

企业家不是我们小区门口的保安,也不是我们公司楼下烤冷面的大妈,你是企业家,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人们来关注你,本质上就是一种偶像崇拜心理,希望你能输出一些内容,解决我们的迷惑。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创业教父,他们带领大家穿越创业迷雾,成为精神偶像。 

我现在看很多车企的老板,每天都在直播,像一个娱乐明星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样的CEO,你如果不直播你的公司就会业绩下滑的话,我相信你的公司,大概率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可言,因为你作为个人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短视频,则是最没边界感的选择。 

其次,切片往往才是正解。 

短视频不是不好,而是不应该成为企业家亲自操刀做的事情,人人都知道人类的大脑已经被短视频格式化了,大家会把大量的时间扔在那里,对于这样的局面,切片理性成为替代方式。 

说实话,很多马斯克的长视频,我也是通过短视频才知道的,短视频是引流工具,就像很多电影短切一样。 

而且长视频可以引发很多市场自发性的切片,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甚至可以引发很多民间力量一分钱不花,就把事儿办了。 

我们有时候会过分夸大一场发布会的力量,但是往往忽略了发布会之后,二次分发的力量,企业家更应该看自己的公关传播团队,有没有系统性二次分发的力量,这才是核武器。 

最后,问问自己要什么。 

我们看一下初心,企业家为什么做IP? 

市场转化、流量保护、企业声誉、个人情绪,我们从这四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企业家做IP,如果做得很成功,那么一定能够帮助企业带来直接的销量转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当乔布斯还活着的时候,很多人买苹果就是因为他,但是今天很多人买小米汽车,是不是因为喜欢雷军?我觉得还不好判断,但是买特斯拉的人,的确很多人崇拜马斯克。 

喜欢和崇拜是两种情绪上的等级,喜欢不一定能换回购买力,但是崇拜一定可以。

我一个从来不看演唱会的人,甚至说是拒绝看演唱会的人,如果罗大佑或者几个不能再提名字的人在我附近开唱,我大概率会去听。 

企业家的正向粉丝多了之后,就可以形成企业的流量保护机制,粉丝喜欢你,就会在评论区维护你,就可以遏制很多针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攻击,司马南当时攻击柳传志为什么能成功?因为柳传志在后期放弃了持续性的IP维护,毕竟感觉已经到了退隐江湖的年纪,但是事实血淋淋地告诉我们,人在江湖飘,只要你曾经火过,或者走到了风口浪尖上,不做IP维护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钟睒睒也是如此,低调不是万能的药,这味药对于很多ToB的非明星企业可能有用,但是你已经曾经贵为教父和首富了,躲是躲不掉的。 

所以,我这段时间看农夫山泉的公关策略还是有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掉老板个人IP的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工作不做,后面还会爆炸。 

IP不要片面的理解为短视频,一本书可以,微博可以,一次采访可以,一次演讲可以,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但是需要组合和包装,能帮企业家做成这件事的人,这才是真正公关行业中高手中的高手。 

任正非背后是谁?马化腾背后是谁?他们为何长青不倒?马云背后是谁?刘强东背后是谁?他为什么还能倒了又回正?这种IP韧性怎么形成的?

人们做企业,成功后,物质价值带来的快感越来越低,情绪价值的需求越来越大,你说企业家做IP,有没有自我情绪的快乐?如果你否认,那说明你虚伪。 

所以说,企业家做IP如果不走上现在这些网红的老路,解题的权力永远在企业家自己手里,现在的风向一点跑偏,IP不等同于短视频,被带偏,是因为短视频的速度够快。 

但是,请我们看看,这一波在车圈短视频中跑得快的选手,他们之间在IP这件事上,积淀了多少年,雷军出版了多少本书,做了多少场个人演讲,参加了多少大学演讲,接受了多少次深度采访,在微博上打拼了多少年?这些积淀,我们车圈大佬们有吗? 

哪怕是被人说在车圈不务正业的周鸿祎,也是早早就在3Q大战的时候,就开始用媒体、演讲、产品、图书甚至参演电影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丰满的个人IP了。 

这些IP形成的周期都在15年以上,这不是一个吃伟哥就能解决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通过吃伟哥,解决掉九阳神功的问题。

所以,你如果要一个对企业对社会对自己都负责的IP,系统和慢,是最终的答案,碎片和快,是一味毒药,没有成功的和已经成功的,都有可能迅速变大,然后爆炸身亡。 

其实,所有的企业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创业的路上,要有耐心接受慢和难的事情,快和大都是顺应时代的结果,而不是创业原本应该有的样子,那么做IP的时候,为什么就忘了这个普世逻辑呢?来得快的去得也快,慢也许才是世间的真理,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而不是一天。 

以上,都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的胡思乱想,没有任何借鉴意义,仅仅是一种观察。 

最后补充一句,企业家做 IP 是一套逻辑,创业者做 IP 又是一套逻辑,很多创业者想要一味学企业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利用这种错误在忽悠创业者的人,罪大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