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订单农业火了!土特产变身大产业,农民手里订单忙!

原标题:“手里有订单,种啥都赚钱!”——沂源县订单农业助力土特产做成大产业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刘伟

金秋十月,天空湛蓝如洗。在沂源县鲁村镇的田野里,农民们头戴遮阳帽,弓腰用力,一串串紫红色的淀粉薯破土而出。阳光下,丰收的喜悦和辛勤的汗水融为一体。

图片

一位村民手持丰收的淀粉薯,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我们村今年新发展的300亩淀粉薯喜获丰收,预计年产量在75万公斤左右,由于跟济宁一家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因此大家都不再为销售烦恼。”10月13日,姬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德海满怀喜悦地对记者说,丰收的淀粉薯将统一运往济宁市,在订单农业的种植模式下,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订单农业是连接小农户与大产业、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也有促进作用。据了解,鲁村镇今年订单种植淀粉薯4000余亩,薯种由济宁利丰食品公司提供,秋收时由公司直接订单收购。“咱们这种‘供苗+种植+销售’的模式,可以减少品种选择、技术管理、仓储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有效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该镇副镇长桑志华介绍,目前,淀粉薯种植片区已覆盖徐家庄、埠西、石沟、安平4个党建共同体26个村、4000余亩土地,预计今年全镇可收获500余万公斤,产值可达1000万元。

图片

三源新村占地120亩的草莓育苗大棚

迎着凉爽的秋风,登上三源新村村后的山岗,放眼望去,占地120亩的63个草莓育苗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为佳沂农产品公司订单式培育的350万株草莓苗,像熟睡的婴儿静静地躺在暖床上,积蓄着成长的力量。三源新村党支部书记付恩铭告诉记者,草莓苗木、资金、技术都由企业统一提供、收购,一季下来可为村集体创造利润近10万元,并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同为经济效益可观的订单农业项目,黄烟种植在鲁村镇已经发展多年。桑志华说:“全镇每年黄烟种植面积约1500亩,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据沂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订单农业有助于农业生产全周期技术指导和品控把关,并有效减轻了农户资金、技术压力。而现代化生产经营理念的注入,则带动了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化,助力一个个“土特产”发展成大产业。

沂源县是林果大县,水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约125万吨。为使农民种得安心、卖得省心,该县大力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产销有效对接。在这些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链长”作用,在产前向农户供应优质农资,产中、产后为农户提供机械作业、烘干仓储等服务。

图片

尊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许多产品,原材料都取自附近乡镇。

专业生产冻干果蔬脆片的沂源本土“龙头”企业尊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长海介绍,他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发展原料标准化种植,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也让农业真正实现了种得好、销路畅、收益高。

在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方面,鲁村镇在紧盯订单农业的同时,配套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不断将产业链向加工端、销售端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我们发现,淀粉薯在运往济宁后,有许多因为等级原因被企业淘汰。”桑志华说,占地10亩的淀粉薯分拣中心正在姬家峪村建设,运营后将实现淀粉薯就近分拣、集散,不仅保证了产品品质,还可对淀粉薯进行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后期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并为周边200余名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图片

在沂源,很多种植基地通过订单销售,产品直接进入商超。

“手里有订单,种啥都赚钱!”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村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村民们喜欢有保障的订单式生产,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让更多小农户拥抱大市场,丰收又增收。

如今,在沂源县还出现了许多订单农业的“升级版”。他们的种植基地或直供外地大型市场,或依托农旅融合,认购果树、预订采摘权……这些新兴销售渠道和消费场景,缩短了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成为沂源县乡村振兴路上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