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毕节城里的这些会馆你知道吗?

图片



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旧址位于七星关区双井路43号,清朝雍正年间由江西籍在毕客商捐资修建,总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江西籍商人来到毕节后,主要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并在毕节修建晏公庙。乾隆《毕节县志》记载:“晏公庙,在东关。雍正年间,江西客商建。遇公事,群集于此,以为会馆。”同治《毕节县志》沿用乾隆《毕节县志》的记载,光绪《毕节县志》记载:“晏公庙,在东关,即江西会馆,雍正中建。”

晏公庙又名万寿宫,前临小横街,后枕大文峰山麓,为纪念晏王许真君而建。庙宇宏大宽敞,楼阁亭台雅致大方,是一座宫殿式的庙宇。正殿中的巨型匾额“寿福宝殿”,系曾任兵部右侍郎的毕节人韩鑅所作,笔力健劲、神韵隽永。2024年7月21日,记者在寻访江西会馆旧址时,在双井寺水井的井壁上,发现一块残碑上刻有“万寿宫”的字样,立碑时间为“乾隆二十一年季夏月”(农历1756年6月),碑文为陈圣登所撰。

图片双井寺水井

由于年久失修,江西会馆逐渐倾颓破败。据由萧吉人撰写的《豫章小学概况》(现藏于毕节市档案馆)介绍:“万寿宫庙宇前临小横街公路,后枕大文峰山麓,计有前后两院,右侧为一小院及庙,后园地大小升幅足敷完全小学之用。乃以年久失修、迭经兵燹,房壁穿洞、桌几俱无,几成一人迹罕至、苍凉冷落之古庙。”

1935年3月,莫雄受命由江西调任贵州毕节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后,立刻派秘书来到刘叔仪家,请他的父亲刘超凡出任毕阳镇第一区区长。刘超凡不敢拒绝,遂在江西会馆组建第一区政府机构。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入毕节城后,查抄了几户大地主的粮食和浮财,当即分给贫困群众。每天早晚,街上鸣锣开饭,江西会馆设有就餐点,食不果腹的“干人”自带碗筷到此就餐。

据《毕节地区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江西会馆由江西旅毕客商捐资修建。1945年更名为旅毕同乡会,有会员816人,设理事会、监事会,选理事、监事各1人。除管理本籍的商务外,还办有“务实”“致中”“豫章”3所小学。同乡会收入主要用于会馆开支和办学,其次用于资助本籍贫困人员。

1937年冬,萧吉人与江西同乡会执事喻云浦、彭国英、罗从家、熊稚先、罗履平、萧云章等倡议,在万寿宫创办毕节私立豫章小学。该校于1938年3月开始招生,一、二、三、四级各35名,合为两班,采取复式教学。据《毕节县史料》记载,“豫章小学成立于1938年,以江西会馆收入为基金”。

1946年,毕节文化人刘诵先与其门生邹先觉在江西会馆举办锈石轩金石画展,展出印章500余方(印),让很多老毕节人记忆犹新。2022年12月8日,记者在七星关区图书馆寻访时,见到该馆藏有刘诵先捐赠的图书,书中钤有“刘诵先捐献”“味青室”“刘氏藏书”“传棻”“刘传棻印”“诵先(读过)”“汉中刘氏宝藏”“龙山孝子来孙”“刘郑相字慕桥”“忠孝传家”等印。

毕节解放后,豫章小学被改建为毕节第六小学。2024年4月22日,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审批同意,毕节第六小学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贵州毕节七星关红军小学”。

图片江西会馆“万寿宫”残碑



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旧址位于七星关区威宁路3号,由福建籍在毕节的客商捐资修建。同治《毕节县志》记载:“天后宫,在南关,福建客商建。遇公事,群集于此,以为会馆。”光绪《毕节县志》记载:“天后宫,在南关,即福建会馆。”

毕节天后宫(亦称“妈祖庙”“天妃庙”),坐南朝北,由山门、戏台、正殿、东西两厢房、耳房、后厢房等组成。整个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屋面以青瓦覆盖。《中国对联集成·贵州毕节卷》“刹寺目”载有对联两副,其一云:“水德配天,海国慈航并济;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重光。”其二云:“每从海岛渡慈航,万里烟波登彼岸;亦向人间传玉燕,千门弧矢祝西王。”从内容来看,这两副对联或为大门楹联。

毕节天后宫正殿内供奉天后娘娘。《中国对联集成·贵州毕节卷》“宫殿目”载有对联三副,其一云:“世间无水不朝宗,岂止黄河一派;天上有妃能降福,何愁碧浪千重。”其二云:“渡出众生不学佛;恩周四海直同天。”第三副对联内容与“刹寺目”的第一副对联相同,恐为后人误记,因为在一座建筑里不可能出现两副内容相同的对联。这些对联不仅体现人们对天后‌的深厚敬意,‌也反映民间文化中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的向往。

据《毕节地区通志》记载,1937年6月,由共产党员邱在先、熊蕴竹、阮明伦、陆鸿章等人发起,集资筹建毕节群益书店,租用福建会馆设立门市部,开展对外营业。该书店还设立读书室,由共产党员指导社会进步青年和学校师生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启迪人们思想,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0年,因阮明伦、毕节县工委书记王芸生等人被捕,群益书店被查封。

福建会馆后来被改建为学校。1921年,毕节人赵尊三在天后宫设馆教学。1939年,国民党毕节县政府动议在天后宫创办县立第二女子小学,拟聘请周贞一(周素园之二女)任校长,周贞一不出,后聘吴维莹。罗健生在1939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的日记里写道:“本秋季,县政扩大会议决议提出第二女小筹备事。刘(剑魂)令属意周贞一。使吴颂平往探之,校址则定威宁街天妃庙。”他又在次日的日记里写道:“晨与吴颂平往威宁街,踏勘第二女校校址,归报刘令,拟令合财委会积极筹备。饭后至杨友群所,请劝周贞一出,既而程克廉至,邀之行威宁街,约明远宗长俱至天妃庙。”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办,1941年,毕节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在福建会馆开办,校长为吴维莹,没过多久即被撤销。1945年2月,私立中正小学(毕节四小的前身)又在福建会馆创办。据《毕节地区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福建会馆,雍正年间由福建籍商人集资修建。民国时期办有‘女二小’和‘中正小学’。”

毕节解放后,福建会馆被改建为毕节县电影院。《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记载:“天后宫,位于东经105度16分、北纬27度18分,清代建,已废,改建县电影院。”2003年,福建会馆旧址被改建为毕节电信大楼。



陕西会馆

陕西会馆位于七星关区中华南路41号,设在陕西庙(又叫“春秋祠”),乾隆年间由陕西籍在毕节客商捐资修建。同治《毕节县志》记载:“春秋祠,陕西客商建。遇公事,群集于此,以为会馆。”光绪《毕节县志》记载:“春秋祠,在大横街,即陕西会馆。”

陕西会馆坐东北向西南,大门临街,门坊上方刻有“二龙抢宝”石雕,大门横额至檐檩之间嵌有1块阴文镌刻的石刻匾,长2米、宽1米,上刻“春秋祠”。两侧的门联清晰可见,上联为“三分割据纡筹策”,来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下联为“万国衣冠拜冕旒”,来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图片陕西会馆标志牌

陕西会馆由戏楼、正殿、后殿、钟楼、鼓楼及厢房组成,建筑布局为中轴对称的三重殿宇建筑单体组合,钟楼、鼓楼及殿内供奉的神像早年被损毁。从陕西会馆的门联来看,正殿供奉关羽塑像,后殿供奉诸葛亮塑像。正殿曾于1950年初失火。今存戏楼、正殿和厢房等建筑。戏楼于清光绪年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深三间,九脊梁歇山顶木结构建筑,落地的14根立柱组成戏楼柱网。

图片陕西会馆戏台

图片陕西会馆正殿

上世纪30年代,“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陕西会馆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干部。以林青、缪正元、秦天真三人为代表的毕节地下党员,以歌咏、戏剧、绘画、文学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向群众宣传反封建和抗日救亡的道理。据老人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会馆的后殿墙壁上还留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毕节解放后,陕西会馆由毕节县糖业烟酒公司和饮食服务公司使用,开辟为毕节县第三国营旅社(被人们称为“三旅社”)。据《毕节地区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陕西会馆,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陕西客商集资修建。馆内祀蜀将关羽,后改为‘春秋祠’。民国时期常被用于驻兵、演戏。1950年改为国营三旅社,旧址尚存。”如今,在陕西会馆的门前,悬挂“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的牌匾。

陕西会馆是毕节城唯一幸存部分建筑的会馆,建筑风格独特,戏楼上的木质浮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1983年,陕西会馆被毕节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记载:“陕西庙,清代陕西客商建,仅存庙门和戏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2013年3月,陕西会馆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本文写作中,参考解维汉《中国衙署会馆楹联精选》、秦天真《风雨八十年》、周悟真《解放前毕节的中小学校》《早期的毕节电影事业》、聂宗荣《梦里老家毕节》等资料)

文/图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程红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图片

编       辑:侯宏宏  王    璐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