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团队小锁洞里创新别有洞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在很多人的传统思维和日常生活中,锁的关键无非就是锁芯和钥匙。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的2024中国智能锁科技创新大会上,杭州市滨江区德施曼智能锁90后创新团队带给与会者的启示是:“小锁洞里创新,别有洞天。”

智能锁已经在传统的锁上,集成20多项技术,变成一个全新的科技消费品。德施曼研发总监桑胜伟说,他们这支年轻创新团队,脑洞大开,把生物工程、视频、微电子与GPT同源算法集成在一起,不断提高智能锁的市场份额和附加值。

“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想象,突破方向。”桑胜伟以指纹技术创新为例说,到目前为止,指纹识别是智能锁行业最广泛应用的识别方式,占比达到95.4%。但是,他们注意到智能锁指纹识别中的“痛点”,即老人指纹褶皱、干裂,女性指纹比较浅,家庭成员中干家务多的人指纹磨损比较多,还有小孩指纹没有完全发育会比较浅,以及喜欢健身经常“撸铁”的人指纹磨损也会比较厉害。

桑胜伟想,要让指纹变得更好读取,GPT技术能不能应用到指纹识别与智能锁?这支创新团队利用GPT大模型图像识别算法、推理算法,以及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强等特征,把GPT的同源算法融合到指纹识别上,根据算法模型训练出来的智能锁更安全。

“创新还要跳出固有的思维与模式。”桑胜伟介绍,智能猫眼功能创新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门上的猫眼装有雷达与人体感应传感器,往往处于低功耗待机状态,只有人走过去被雷达识别、检测,再去启动猫眼功能。这个过程需要五六百毫秒的判断时间。

能不能让门上的猫眼不休眠,全天候录制?这支创新团队发现,现在智能门的猫眼工作电流大概为180毫安,如果能将工作电流做到1毫安,就可以让猫眼一直工作,全天候在线。有了这个创新目标,再去匹配资源研发突破,目前他们采用一种叫“哨兵”猫眼技术,做到全天候录制,不需要唤醒即刻抓拍,功耗特别低。

现在大语言模型普及,能不能把AI语音注册应用到智能锁上,让老人、小孩更加方便?桑胜伟说,年轻团队的持续创新,将不断地给消费者带来“小惊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