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云中记》新版面世:“这本书我可以给自己打满分”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近日,“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阿来阅读、创作经验暨《云中记》新版分享会”在四川大学江安图书馆举行。此次分享会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川大学教务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图书馆和阿来书房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

图片

《云中记》是作家阿来于2018年创作的超越自我的杰作,2019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首度出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2019年度“中国好书”、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各大文学奖项。2024年,《云中记》出版五周年之际,作者新增后记文章《写出光芒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

《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监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村中的祭师内心越来越不安宁,他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在地震移民后选择返乡,回到村中每一户的废墟前,焚香起舞,诉说过往。在活动现场,阿来介绍主人公的原型是一位羌族端公。他从摄影家朋友拍摄的一组照片中,看到这位因汶川地震入住移民村的祭师手拿祭祀法器,一个人在废墟中为亡灵舞蹈,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片

阿来分享了《云中记》的创作缘起。他亲历了汶川地震以及之后的救援,回忆黄金抢救时间过去后的某一个瞬间:照亮工地的探照灯熄灭了,“突然一下大家都消失了。……雨停了,我看到了星星”,他没有地方休息,回到自己的吉普车,打开莫扎特的《安魂曲》,在这庄重又美丽的音乐中度过那艰难的时刻。那天晚上他就在想,将来自己要写一本书。

之所以在灾后十年的2018年才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语言”。直到地震十周年那天,“全成都都停下来,防空警报、汽车鸣笛、火车鸣笛、船舶鸣笛。”那一刻,他突然泪流满面,十年来,救灾过程中,灾区重建过程中,他所经历过的那些记忆瞬间复活,他关闭了当时正在写作的一个文档,重建了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正式书写这部在他心中驻留已久的《云中记》。

图片

阿来表示,要找到真正中国的审美风范,必须回到强大的传统散文、诗歌语言中来。中国语言是审美的语言,叙事背后深藏象声、意蕴、情感。在新版后记中,阿来也写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一个人的生命与周遭事物相遇相契、物我相融的伟大时刻。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样的时刻。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时刻。”阿来坦言,世界上没有哪种语言能把叙事处理得如此之好。“中国文学在诗歌中达到巅峰时刻,手段并不复杂:赋、比、兴,加上有形状,有声音,有隐而不显的多重意味的语词。更重要的支撑,是对美的信仰。至美至善,至善至美。至少在这本书里,我不要自己是一个怀疑论者。我要沿着一条语词开辟的美学大道护送我的主人公一路向上。”
阿来还跟现场的同学们分享了新版书封面上“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这句手写体祝福语的由来。这是藏语当中的一句话,就是“祝你一切顺利”的意思。同时对自己也有一个祝愿,希望这样一个题材落在自己的手上,能够很好地完成它。他说:“我每本书自己都有点小遗憾,但这本书我可以给自己打满分。”

“如何在作品当中平衡偏学术的哲学思考和通俗性?”活动的互动环节,阿来针对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他表示,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不搞平衡,因为他总是在追求极致,而“平衡”跟他内心对极致的追求是背道而驰的。他建议大家在阅读一部作品时,首先要进入文本,感官全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官全开,没有所谓的视点构思,保留浑然天成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