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近视眼有多离谱?

【来源:青年报】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近视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视力问题了。那么古人有没有近视眼?近视了怎么办?

古人如何预防近视

古代文人一旦近视了,那日子别提多难受了。有钱的还好说,找个不近视的人帮着干点活读读书,可兜里没钱的,那就只能在家干着急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眼病二首》中记录自己:“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是近视眼,据说他看书时,距离书面非常近,为了延缓视力下降,他研制了杞菊茶用做眼睛的保健品。南宋以前,近视镜还没有发明出来,那时候的古人患了近视眼,只能依赖于一些草药。杜甫王安石都写过 “老年花似雾中看”的诗句,感慨自己年老之后视力日渐下降,这里面可能既有近视眼,也有老花眼。陆游的“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一句,向我们形象展示了年轻时不爱护眼睛到老了的后悔悲伤。

不仅文人墨客有近视眼,皇帝和王公大臣也有不少。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嘉庆帝、道光帝、宣统帝也都是近视眼,手下大臣中也有很多的近视眼,比如著名的文人纪晓岚,史书记载他 “貌寝短视”。《清稗类钞》记载:“国人之目多近视,文儒尤多。”

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的眼镜,但聪明的古人还是想出了不少土办法来缓解视力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会用草药、针灸、按摩等传统医学方法来舒缓眼部疲劳。还有一些人会采用食疗和调整生活习惯的方式来缓解近视症状,比如多吃猪肝、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适当休息等

当然,和那些受近视“折磨”,只能通过写诗作对来抒发怨气的文人墨客对比,欧阳修则霸气多了。根据南宋《石林燕话》的记载,欧阳修也有近视,但他也有钱。看不清的他,就花钱雇识字的书童念书给他听。

古人近视笑话多

清朝的近视眼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乾隆朝户部尚书鄂尔奇,是军机大臣鄂尔泰的同母弟,自幼聪慧好学,读书可一目十行,可惜却视力不好,眼睛高度近视。《啸亭杂录》记载:某一天,鄂尔泰在家里泡脚,弟弟鄂尔奇急匆匆来找他谈事。鄂尔泰来不及遮挡,就把脚丫子抱在怀里盘腿而坐。鄂尔奇就用烟袋锅子敲打鄂尔泰的脚丫子。鄂尔泰很惊恐地看着弟弟,不知他是啥意思。鄂尔奇说:“大白猫何罕物,而兄珍之于怀何也?”一只白猫有何稀罕,哥哥还当成了宝贝,竟然还抱在怀里了?鄂尔泰长得白白胖胖,一只白皙肥胖的脚被弟弟鄂尔奇当成了白猫,可见鄂尔奇的近视眼相当严重了。这件事被朝臣当成段子在朋友圈传播,一时传为笑谈。

要说因为近视眼差点丢掉性命的便是清代著名诗人丁澎。他出生于书香之家,打小就爱读书,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在1655年考中进士并入仕。或许是多年寒窗苦读的原因,丁澎的视力越来越差,成了高度近视。当时的清朝虽然已经出现了眼镜的雏形,但人们还未完全熟练制作和使用,这给丁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有时在路上遇到同事,因为看不清对方长相而与其擦肩而过,很多不知情的人都认为丁澎这人太过傲慢和无理,不懂与人亲近。

比如一次下朝后,丁澎在宫中行走,因为天色昏暗,再加上高度近视,竟无意中撞上了自己的上司。按当时的规矩,冲撞上司是要被判罪的,而上司早已得知他高度近视的事,只是调侃了几句,便不再追究。有天夜里丁澎听见窗外有响动,便起身向窗外看去。因为视线模糊,丁澎只隐约看到了一个人影,便开了门。一开门他才看到了一条毛茸茸的尾巴,惊觉这是一只老虎,赶忙关上了门,这才免了一场血光之灾。

世界上第一副眼镜在何方

在古代,“近视”也称“短视”“近视怯远症”。虽然那时科技落后,但聪慧的古人也懂得借助外物来辅助视力,在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有辅助视力的水晶放大镜。到了元朝,也有眼镜从西域传来,不过都是水晶嵌制,十分昂贵。明朝之前的古人主要还是通过中医进行调理,《本草纲目》中就明确记载清肝明目的药材。也有富贵人家会用枸杞做枸杞灯,这种灯光明亮而不伤眼,但是制作工艺复杂带来的高昂成本,消费的人群也不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中医的推拿、针灸来保护视力。

据说,世界上第一副眼镜是1289年意大利一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眼镜也慢慢进入了中国。最早的眼镜出现在元朝,由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传入中国。那时候的眼镜还很原始,需要用细绳挂在耳朵上。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明朝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就能看到已经有人戴上了眼镜,眼镜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材料也更加丰富。明朝万历年间,甚至出现了用水晶磨制成的镜片,更加轻巧美观。不过那时用的是水晶玻璃制作的,很容易破碎。而到了1937年,世界上出现了亚克力材质的塑料眼镜片,虽然不易破碎,但清晰度比较差,直到1954年树脂眼镜的问世一直延续到现在。

据《青年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