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情境破解青春期教育难题

不少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乖巧可爱的孩子会变得桀骜不驯?为什么无话不谈的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其实,这是父母对孩子青春期发生的变化缺乏了解导致的。本期《你问我答》邀请到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心理组备课组长、心理学博士索玉贤老师,通过几个情境带家长来了解这些变化,破解青春期教育难题。
情境一:没啥可说的
妈妈:这周过得咋样?
孩子:OK的了。
妈妈:那有啥好玩的事情不?
孩子:呃,忘了。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能会不再对家长那么敞开了。只是想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担心孩子在校的状况,孩子却未必领情,家长也许因此感到过委屈和失落。其实,遇到此类情况,无需太过担忧。青春期初期,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希望保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不同的孩子出现的时间不同,有早有晚,这是正常的。
如果家长希望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状况,建议在孩子愿意与您交流的时候再做交流,如果孩子不想聊天,没关系,那也很好。如果孩子愿意聊,那家长就认真听,减少判断和建议,多些对于他情感和情绪的认同,和他一起开心、一起懊恼,这样,方能增近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距离!
情境二:我偏要这么做
爸爸:强强,吃饭,快来。
孩子:……(拿着手机,没作声,边打游戏边坐上餐桌)
爸爸:你妈加班,咱俩先吃。
孩子:……(继续玩游戏,顾不得回应)
爸爸:吃饭,快。
孩子:打完这一局。
爸爸:你现在怎么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
孩子:我哪有一天到晚?我每天上学——
爸爸:(打断孩子)你顶什么嘴呀!
孩子:……(气愤望向爸爸,转身进屋,摔门并上锁)
从上面情境中可以发现,青春期孩子不服管教,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姿态导致的。案例中的爸爸,展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姿态。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则是被平等、尊重地对待,因为他们长高了、长大了,拥有了一种“成人感”。
如果父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真实心声,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孩子们其实有着强烈追求梦想的愿望,同时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只是方法仍需改善。如果家长不是强词夺理、以势压人,相信孩子会更愿意配合您的教育,这样您的帮助才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效果呀。
情境三:手机给了她,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孩子1:唉,感觉手机好影响学习啊!
孩子2:你为什么不交给爸妈帮你管理呢?我每次都是爸妈帮我保管,写完作业了再玩手机。
孩子1:我妈不行,手机给了她,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孩子2:好吧。那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你了。
青春期的孩子,既想独立,又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他们是矛盾的。他们依赖同伴,但是同伴跟他们一样没有经验。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时期理想的父母角色是“时进时退”,孩子需要时,您就出现,孩子不需要时,您就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
上面案例中:孩子1的父母,不信任孩子,要么完全放手,要么大包大揽;孩子2的父母,能够与孩子协商处理手机问题,让孩子尝试管理自己娱乐的时间,同时家长的监督又起到辅助作用,是较好的对策,推荐家长朋友们学习!
情景四:同伴的评价更重要
孩子:那件粉色上衣,我不想穿了。
妈妈:为什么不穿了?那可是上周我们一起看中买下的,你当时不是挺喜欢的吗?妈妈也觉得挺好看的。
孩子:静静她们笑我幼稚,说上面还有卡通图案。
妈妈:卡通图案怎么了,妈妈的卫衣也有卡通图案呢!
孩子:哎呀,反正我不穿了。
青春期孩子强调与父母观点、行为方式的差别,以此作为自己“长大了”的标志,但他们其实对自己和社会都有许多不确定感,很懵懂,此时,同伴群体,恰好成为他们非常重要的参考体系。当他们在家里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产生争吵时,同伴群体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性支持,因此,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同伴的看法,往往把同伴的评价和判断,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
为预防同伴负面力量的影响,青春期的父母,首先应多理解、支持孩子自己的想法,争取成为孩子的朋友,在家里给足孩子温暖、理解、支持,这样,孩子就不会飞蛾扑火般向外求;另外,应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经常用积极向上的事情占据孩子的心灵,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如读书、运动、弹琴、画画、做志愿者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也自然会交到一些为他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伴。
当您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正在为未来的独立生活做着准备,许多青春期的教育难题就容易找到病因,您也就更愿意为孩子提供促进他们自主性的支持,培养出勇敢、自信、独立、能干、快乐的孩子。
(杨幸慈 整理)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