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何时走出凛冬? 7家企业“突围"

全文3435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CRO行业面临价格战,企业毛利率压至极限,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02今年以来,多家CRO公司在创业板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利润增长不足和市场行情下滑成为主要原因。

03业内人士认为,未来5年内过剩产能会持续出清,CRO破产与转型并存。

04为此,提高自身实力和改变商业模式成为CRO公司更应关注的方向。

05同时,加速出海和投融资预期回暖有望提振CRO行业景气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潮水已退,秋凉不减,路在何方?

图片



寒意“凛人”

Guide View


1、价格战将企业毛利率压到极限


从2024年半年报来看,38只CRO概念股,24只在上半年出现亏损或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超过了60%,其中昭衍新药美迪西泰格医药等11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


昭衍新药:归母净利润约-1.70亿元,较之2023年同期的近0.91亿元,下滑287.30%。


美迪西:归母净利润约-0.70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减少142.27%,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40.23%;

泰格医药:归母净利润约4.93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减少64.50%,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9.50%;

目前CRO正处于行业“低谷”,困于价格战,企业客单价明显下滑,以美迪西为例,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业务客单价从146.17万元下降至92.37万元,同比下降36.81%;临床前研究业务客单价从141.01万元下降至107.75万元,同比下降23.59%。价格战将企业毛利率压到极限,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图片


2、二级市场秋凉难以融资输血


今年以来,多家CRO公司如熙华检测、都正生物等相继在创业板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业内分析,利润增长不足以及市场行情下滑或为主因。就连拥有“央企CRO第一股”和“年内首家登陆科创板的医药企业”双重光环的益诺思也逃不过二级市场“秋凉”:


益诺思一开始拟募集16.02亿元的募资计划,最终只募得6.72亿元,大幅缩水超过58%,扣除各项费用后实际募资净额为6.1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试出了当前市场的“水温”,想要靠融资输血改善企业经营现金流,难度极大。


图片


非临床CRO业务中的“安全性评价”是益诺思的重头业务,据其招股书在境内市场排名第三。2023年以来,由于受投融资热度减弱、医药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等多方因素影响,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实验用猴价格下降等因素,益诺思新签订单价格开始下降,使得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眼2024年,由于继续受订单价格下降的影响,益诺思预计,2024年1-9月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1.19亿元-1.30亿元,同比下降21.93%-28.53%,下降幅度超过20%。


3、五年内CRO破产与转型并存


一些早期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CRO正在悄悄消失(详见:2024已集齐「破产」「暴雷」,CRO“卖水人”的生意还能美丽吗?),业内人士认为,未来5年内过剩产能会持续出清,CRO破产与转型并存。


CRO之所以能在医药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关键在于其能够帮助制药企业显著缩短药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上一个周期集采政策和投融资热潮下仿制药、创新药的爆发带飞了“CRO”。

但随着仿制药自身内卷化、立项数量断崖下跌、B证签发收严以及创新药融资寒冬的到来,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行业竞争加剧在所难免:以前在风口随便一家CRO都能“躺赚”,现在僧多肉少,才是真正考验CRO公司实力与商业模式的时候。

图片


回暖在望?

Guide View


潮水已退,秋凉不减,想要走出接下来的“凛冬”迎来暖春,业内人士认为,如何提高自身实力以及改变商业模式才是CRO公司更应该关注的方向。


1、模式决定上限


先来看两家CRO企业药石科技美迪西年中报反应出来的异同:


相同点:两家企业都是面向创新药海内外客户,都在中报中强调受到大环境不景气及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营收及盈利下滑。药石科技收入同比下滑12%,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37%;美迪西收入同比下滑40%,扣非净利润亏损7900万,已经连续亏损四个季度。


差异点:药石科技虽然也在负增长,但扣非净利润还有6800万,这首先取决于其客户结构更优:药石科技海外收入占比超过70%,美迪西海外收入占比只有36%;2024 年上半年全球创新药海外市场融资回暖,海外134.09 亿美元,同比增23.2%,国内 21.52 亿美元,同比下跌17.6%,海外融资恢复利好药石科技,国内融资还是负增长对美迪西这类国内业务比重大的CRO来说影响很大。


图片


其次,商业模式更强:药石科技主要做的是新药开发过程中的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以及随着产品进度不断推进的CDMO,商业模式主要是卖产品为主,而且是产品数量级越卖越大,资产模式也是由轻到重;美迪西主要做的是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以及临床前研究,商业模式主要是卖服务为主,偏轻资产的商业模式。


药石科技贯穿新药研发始终的商业模式具有“漏斗效应”,随着卖出去的分子产品的不断开发,能够从单纯的CRO延伸到了重资产的CDMO实现一体化服务,确保营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较大的波动。相较之下,美迪西是单纯的CRO企业,业务是阶段性的“一锤子买卖”并且以国内市场为主,在行业下行时不可避免承受“双重重压”。


图片

图源:药石科技

通过这个对比案例,我们发现商业模式决定CRO生存上限,和药石科技一样,皓元医药也从分子砌块和化合物工具开始逐步切入到CDMO领域,顺利实现了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半年报整体更是大超预期。(详见:除了药明,还有这些CXO的市场风向集体逆转(下)


就目前国内创新药的发展环境来说,连药明康德新药CRO业务都是负增长,可见二三线CRO的压力有多大,同时也只有完成了向一体化服务转型的CRO,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当前诸如泰格医药、和泽医药等均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有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委托方只找一家CRO公司便可以完成从新药研发到临床试验的全部工作,这些头部的CRO希望能够以大平台效应为客户降本提质,同时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局面。


一线CRO在转型且一定会加速向下抢单,部分二三线CRO如皓元、药石已转型成功,剩下的CRO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接下来行业或加速出清与并购整合。


图片

图源:成都商务  


2、活得怎样也取决于平台价值


在下行周期还能保持盈利的CRO如药石科技是因为商业模式与客户结构优势,而活得不错的CRO如成都先导则是因为平台具有稀有化价值。


成都先导凭借DNA编码化合物技术的独特性,与国内其他药物发现CRO公司形成了较好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技术壁垒,目前在国内药物发现CRO行业中属于具有技术特色的成长性企业。2024上半年,38只CRO概念股中,仅有11家公司实现了主营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成都先导就是其中一家。


图片

图片


此外,研发实力强的Biotech成功转型CRO并且活得不错的,和铂医药是代表。自2022年11月拆分出诺纳生物之后,和铂医药便找到了扭亏为盈的良方。


诺纳生物手握三个行业领先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H2L2平台、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和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通过授权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30个合作项目正在推进,并且已有超19个项目进入临床申报阶段。所合作的技术领域,则囊括了ADC、核酸药物、AI制药、双/多抗、mRNA、细胞疗法等最热门的技术,足以体现诺纳生物技术平台的上限极高,其技术平台有一定的稀缺性,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


3、加速出海被视为必行


毕得医药为例,国内市场,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2.33亿元,同比下降9.37%,对应毛利为6489.25万元,毛利率为27.86%,较2023年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毕得医药上半年整体营收仅微增1.83%至5.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大幅下跌38.15%至5183.91万元。


图片

2023年,毕得医药海外地区收入首次以5.57亿元反超国内地区的5.34亿元。2024上半年还能保持整体营收的微增,也完全得益于海外业务的增长。报告期内,海外地区取得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12.68%,对应毛利为1.45亿元,毛利率为48.57%,远优于国内表现,且较2023年微升0.24个百分点。


受海外业务带动,毕得医药此前持续下滑多年的整体毛利率,在2024年上半年逐渐企稳,较2023年仅下调0.49个百分点至39.51%。


毕得医药是一家提供药物分子砌块及科学试剂产品及服务的医药企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药行业的景气度密切相关。应对国内市场的寒潮,毕得医药加速出海,针对海外市场将相应增加BD人员开展推广工作;计划对美国的仓库进行智能化布局,预计投入金额为两三百万美金,如果实施效果明显,未来会推广至其他区域中心。毕得医药判断包括印度、欧美市场在内的海外市场空间会很大。


图片


4、投融资预期回暖


CRO景气度一看创新药,二看仿制药。好消息是上半年海外融资已经基本恢复,国内创新药融资回暖预期在望(起码不是遥遥无期),据业内媒体深蓝观透露,近半个月,一级市场在拉锯中迎来好消息。近日A股重回3000点的热潮带动了一级市场的情绪,融资的进度明显加快,每周都有创新药项目完成融资,而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可能一个月才个把项目”。


业内人士预计,由于一级市场的滞后性,“大环境变差的话,(一级市场)滞后一个月就反应过来,大环境变暖,反应到一级市场需要更长的时间,大约四五个月”,一级市场普遍转暖,可能要等到明年的三月份。此外,近期二级市场也有转暖迹象,CRO板块行情反转,此前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中,机构们的调仓动作也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38家CRO公司全部得到了机构资金的青睐重仓,其中51家公司持股机构数超过50家,12家公司超过了百家。且被逾百家机构共同重仓的个股,10家公司的二季度机构合计持股占比相较一季度末增加(见表2)。


图片



参考来源:科创日报、证券市场、中国医药报

制作策划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