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享受 “ 买房落户北京 ” 的名单,竟然还有这种带学区性质的

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20年前享受“买房落户北京”的名单,无法想象吧,竟然有通州、亦庄、黄村、沙河、北七家、后沙峪这种现在的热门板块,更是有海淀温泉这种带有学区性质的。这当年的政策制定者都怎么想的?

图片

其实北京是从1994年就制定了“投资落户”的政策,1995年正式实施。背景是1993年的宏观调控,导致房子不好卖,房企也不好融资,除了万科这种提前从港股拿到钱的之外都很难生存。

所以从1994年起各个城市都在户口上打主意了,广州上海天津等城市带头儿,北京这种当年的楼市二线城市跟进。但当年北京放开的区域很少,才8个,我也忘了都是哪几个了,反正没什么好地方,谁也不当回事儿。

之后楼市是凑合吧,1995年外销公寓还行,但到了1996年就出现疲软,房地产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崩盘危在旦夕。1997年又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索罗斯携欧美财阀挨个儿的攻击东亚各国,暗中更是布局整个金融市场。

于是就在那年,北京也就制定了扩大小城镇试点的政策,于1998年大面积实施。也就是这张图,33个小城镇+14个卫星城。政策一直延续到2003年基本停止,彻底停止要在2005年前后了。

不过其实当年也没多少人完成了落户。首先是全国各地都有这种“蓝印户口”,北京不特殊。那会儿人们的首选城市是南方,以深圳广州为主,然后江浙富人首选上海和杭州宁波等地。当年的北京不太受重视,而且还有天津在竞争。

当时全国的房价都不高,北京3000左右,上海比北京略低,二线城市也得2500,小城市1000多吧。所以那会儿人们都对北京爱搭不理的,没事儿买房干嘛?不能穿不能吃的,也没有汽车拉风,更是觉得户口没用。

第二点是当时不是随便买套房就能给户口的,而是只能去指定的小区买个两居室,都挺贵的。或者说都是当地价格虚高不好卖的,否则犯不上用户口促销。

比如大兴的是西红门的月桂庄园,体改委制定的小城镇试点小区,周边都2000多,可这里买4/5000。可以说小区不错,但也太贵了,谁都觉得不值。

其他的也有风险大的,就是偏远地段儿的期房。典型的就是密云太师屯的,钱交了户口也落了,但是房子据说到今天还没盖完呢。

而且也不是光买房就行了,毕竟是“投资落户”,那其他的投资也得到位啊。简单说就是近郊50万远郊25万,或是投资办企业,或是把这笔钱存入指定银行,五年期的“无息存款”。

当然这些都有各种变通方式,比如只要掏点儿代办费就有人提供服务,保证能得到办企业的证明。另外也可以直接交利息,比如当年的存款利息是4%,50万一年就是2万,五年十万再打个折,交个几万块钱当地就给办手续了。

此外就是每人2万的城市扩容费,一家最多四口人,8万块。那假定是买一套20多万的房子,再加上投资费和扩容费,40万能拿到4个户口,值吗?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值呗,没用。

这就说到第三点了,真是户口啥用没有。毕竟当年早就不用粮票了,有钱买什么都行,多个户口能干啥?孩子上学更用不着了,那几年是人口低谷,北京核心区的小学都招不到孩子,外地的只要随便交点儿赞助费就让入学。

都知道现在的中关村三小牛到不行吧?可是当年呢,王校长得带着老师上街发小广告去,这都不好招到孩子,谁还管你本地外地的啊。后来学校搬到万柳的时候,是老师们自己把桌椅搬过去的,这要在今天,只要露点儿口风,无数家长抢着义务劳动。

所以当年虽然有买房落户的政策,但感兴趣的真不多,反正我是说不出来能有什么用,连吹牛都觉得张不开嘴。

当时平均每年是5000个指标,也就是每个小城镇100,多的给200,少的50吧。大多数都完不成,反正一直到2000年前后,每年都得浪费1000多个。那会儿黑市办个户口也没多少钱,贵了十来万便宜了几万。

后来是到2003年了,在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楼市保障刺激之下,北京户口似乎开始值钱了,其中有温州炒房团的功劳。但是房子一好卖,那价格也就要涨,户口自然也就不好办了。

也就是在2003年,鉴于长三角的房价暴涨,央行出台了“121号文”,打击楼市炒房。虽然被后来的国务院“18号令”给调整了一下,但对于楼市仍然是起到了降温作用。到2004年更是宏观调控了呗,房价虽然有所上涨,但各种刺激政策也就该寿终正寝了,2005年之后,买房送户口就悄然落幕了。

曾经的你对我爱搭不理,如今的北京呢,让很多人高攀不起了。不过说实话,到今天我也说不清北京户口有什么用?尤其是我这种该退休养老的,有没有北京户口重要吗?反正我是盼着出台个交易平台呢,谁要,我低价转让……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