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拉开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序幕,用舞蹈再现“千古第一才女”的诗词人生

图片

“作为舞蹈生我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很多,不管是考究的服化道还是舞者的舞姿,都特别成熟。”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从这样的编舞和美学呈现中能强烈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年10月17日 ,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上海歌舞团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海内外观众们都对剧中展现的宋代美学赞不绝口,演出前后也有不少文艺爱好者在剧场大堂的海报墙前合影打卡,纪念这个特别的夜晚。

本届艺术节将从10月18日持续至11月17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将举办300多项、近千场各类演出、展览活动,吸引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位艺术家来沪展演。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出自宋代“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之手。她的诗词和才情跨越千年至今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如果要用舞蹈来诠释,那将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卷?

舞剧《李清照》给出了答案。该剧以李清照的诗词串联起全部剧情,巧妙融合了中国舞元素与现当代编创手法,数百米幕布如宋代画卷般展开,无缝衔接的舞台转换,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宋代美学世界。

从《如梦令》到《诉衷情》,从《声声慢》到《浪淘沙》,诗词伴随着舞者的演绎,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甜蜜的婚后生活以及家国动荡、生离死别后的勇敢坚韧逐一讲述,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跃然台上。

图片

“通过词牌名为引,也是力求将李清照的诗词情感、生活经历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转化为舞台上的精致呈现。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如同她那样以才华和智慧影响世界。”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介绍道。

舞剧《李清照》自2022年11月立项后,上海歌舞团启动先期工作坊进行大量调研,今年3月正式建组开排,6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完成了首轮的预演。“李清照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参考了汝瓷的开窑、煅烧、开片的过程,既展现宋代美学,也展现她坚毅的内核。所谓‘似玉非玉胜似玉’、‘雨过天青云破处’都体现了李清照的精神品格。”舞剧《李清照》编剧、著名剧作家喻荣军在谈及创排过程时介绍,此轮演出较预演阶段进行了多处调整,为“李清照”增加了独舞段落,更加立体丰富地呈现“千古第一才女”的形象。

图片

舞剧《李清照》的舞台设计深刻汲取了宋代美学的精髓,汝瓷的天青色,宋锦的华丽,宋曲的清空,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宋代焚香、品茶、插花、挂画等充满“诗意哲学”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美学。

图片

舞美设计胡艳君介绍,该剧设计了三道帷幕,场景转换都在布景流动中完成,无缝衔接、没有暗场,几乎一气呵成。数百米幕布场景如卷轴般滚动,镂空的窗格、瓷器、圆拱古色古香,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因为古人阅读的方式就是打开长卷,从右向左。我们的舞台也创新地采用这样的模式,打造出一种绵延不绝的流动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

图片

在实际装台和演出过程中,每次巨幅长卷的收纳和展开都是一个挑战。“因为侧台的空间本来就是有限的,而且幕布在自然垂坠的过程中也很难完全实现平整,这也会给卷轴的收纳带来挑战。”胡艳君介绍,在最初的设计中,最长的一块幕布尺寸超过170米,目前最新版本中尺寸已经缩短至60多米。“能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缩减,也是因为我们幕布上的颜色呈现方案进行了调整。以往我们是采用不同颜色的幕布进行舞美装饰,根据剧情需要,每种颜色的幕布在舞台上流动的时长就有要求。后来全部改为灯光晕染,舞台上的过度就会变得更轻盈便捷,装台时间可以明显缩短。”

除了素静淡雅的天青色,舞剧《李清照》还大量选用了不少中华传统颜色,并根据人物气质和身份进行概念化处理。如《声声慢》的舞段,以清冷色调来贴近心境。呈现市井、官场等场景时则采用比较浓烈的用色。尤其在上元节段落,可以看到藤黄、花青等国画颜料里的丰富色彩,凸显自由跃动的生命力。

图片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李清照》也是上海歌舞团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创舞剧,张帝莎、刘小荷担任总编导,剧作家喻荣军担任编剧,汇集了作曲郭好为、舞美设计胡艳君、灯光设计萧丽河、服装设计阳东霖等强大的幕后阵容。

朱洁静、王佳俊等演员也参与到了舞蹈的编导和演出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词宗”李清照饱满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宋韵文化,彰显了中国审美的世界表达与创新呈现。这也是艺术节力推民族文艺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