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化学双电层结构巧妙调控电催化反应│NSR观点

图片

在电极与电解质接触时,神秘的双电层(electricaldouble layerEDL)悄然形成。这一复杂的微观结构,源自电极表面电荷和电解质离子、溶剂分子的大合奏,它们在电极表面上演着一场错综复杂的电化学舞剧。双电层结构不仅决定了电化学反应与电化学器件的性能,还让科学家们窥见了控制电解反应的武林秘籍。双电层结构模型最早在1853年由赫姆霍兹提出,但时至今日,关于双电层结构的描述仍多为简化模型。例如,Gouy–Chapman–SternGCS)模型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多个离子层的叠加(内亥姆霍兹层、外亥姆霍兹层和扩散层,见图1a)。这些模型虽然帮助我们了解了基本机制,但未能反映出双电层在分子层面上真正的复杂性。

鉴于此,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Schreier教授课题组,结合自身及其他研究团队的工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观点文章,揭示了一些之前未被关注的双电层特性。在该文章中,他们提出了通过调控双电层结构来控制电催化反应速率的新机制,强调了调控中性分子吸附的电化学方法,展示了在实验中表征双电层结构的最新进展。毫无疑问,这些新发现、新观点有望为电能存储和电合成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创新。

图片

图1. 经典双电层模型及近期研究成果。(a) 经典GCS模型示意图。(b)CO2还原的Tafel斜率(左)以及在50mMEMIM存在下的阿伦尼乌斯曲线(右)。(c) 电位控制下的电中性乙烷分子的吸附和常温裂解反应。(d) 双电层的3D-AFM图像。(e) 双电层与振荡电路的连接以及音频输出示意图。

活化熵:电化学反应调控的“隐形手”


许多经典的电子转移模型,比如Tafel方程、Butler–Volmer方程以及Marcus理论,都认为电位的变化能够通过影响活化自由能(ΔG)来调节反应速率。然而,ΔG变化的主要“幕后推手”究竟是活化焓变(ΔH)还是活化熵变(ΔS),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Conway等人发现传递系数(β)可以进一步拆解为熵变(βS)和焓变(βH)部分,这暗示熵可能在调控电化学反应速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验证该假设,作者所在的团队开展了精准的实验测试,证实了活化熵确实会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他们使用含咪唑阳离子的乙腈电解液,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银电极表面的二氧化碳(CO2)还原反应。结果显示,当1-乙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1-ethyl-3-methylimidazolium,EMIM)存在时,CO2还原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几乎为零,即反应速率与温度无关,但电位仍然显著影响反应进程。这表明,电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界面离子的有序排列,从而通过“操控”界面熵来调控反应速率(见图1b)。这样的发现让科学家们意识到,双电层不仅是电化学反应的场所,它还可以通过其复杂的电位依赖结构,成为提高电合成效率的关键因素。

中性分子的“精准”电吸附


除了带电离子,双电层还会与电中性分子“互动”。当电极电位接近零电荷电位(potential of zero charge,PZC)时,电极表面几乎没有净电荷,因而极性溶剂分子和带电离子与电极的相互作用减弱,使中性分子能够“轻松”吸附。但当电位偏离PZC时,溶剂和离子开始聚集在界面上,“推开”了这些中性分子,阻碍了它们的吸附。利用这一原理,作者所在的团队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乙烷的电催化裂解反应。他们发现,乙烷在铂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在0.3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eversible hydrogenelectrode,RHE)时达到峰值,而当电位增大或减小时,吸附量迅速下降。通过调控吸附电位,他们成功使吸附的乙烷裂解解为C1中间体(见图1c)。随后,再通过施加还原电位,C1中间体以甲烷形式脱附,从而在室温下实现了乙烷裂解为甲烷的过程。而在气-固反应条件下,这一反应通常需要在300–400 °C的高温下进行。综上,构建和利用双电层结构有望为可持续绿色化学带来新的可能。

双电层:不仅能“看”还能“听”!


要理解双电层的奇妙表现,仅靠模型假设还不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Yingjie Zhang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电化学三维原子力显微镜(three-dimensionalatomic force microscopy,EC-3D-AFM)。借助该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看见”双电层内部组分的动态变化,实现了“眼见为实”。不仅如此,双电层的动态变化,还能通过声音“听见”。通过将双电层作为振荡电路中的可变电容元件,作者所在的团队实现了双电层的声音信号的生成(见图1e)。电极电位的变化、电极材料的不同、以及电解液浓度的变化,都会引起双电层电容值的波动,这一波动在振荡电路中表现为频率可变的声波,这让研究者们不仅能通过眼睛“看到”双电层,还能通过耳朵“听到”它的变化!这些新技术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电化学界面的全新途径。

总结


双电层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的认知,并且双电层依然有许多隐藏特性未得到发掘。借助多学科交叉,如电镜学、光谱学、分子动力学等,电化学界面将会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