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英雄”阻截天花 人痘接种术源自皖南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据悉,二十世纪,全球因天花去世的有3-5亿人,可见,天花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从十六世纪(也就是中国明朝)开始,中国人使用人痘接种术成功预防天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正式消灭了天花,意味着肆虐人类数千年的天花,真正得到控制。天花,也成为人类真正征服的唯一传染病。众所周知,天花的谢幕,得益于人痘接种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人痘接种术源自皖南,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开始采用并推广。具体发明人姓名失考,可就是这位“无名英雄”,为人类有效控制天花病毒、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天花的危害

一般认为,天花是汉朝时,随着战争俘虏传入中国的,因此,它又叫“虏疮”。中医界认为此疮形似“痘”,所以又叫它“痘疮”。天花病人的早期症状,是高烧、头痛、全身酸痛、呕吐,继而会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包,最后结痂、脱痂。患者以儿童居多,未感染过的成年人也有患此病者。一旦感染,如果救治不及时,症状严重的“必死”;即便能幸存下来,也往往在脸上留下结痂的痕迹——麻子。 

目前世界上最早记载天花的资料,可能是东晋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称“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真实地记录了天花流行时的恐怖状况。 

葛洪大约生活在公元283-363年之间。从那以后,中医界一直致力于天花的防治与治疗,历朝历代,出现过大量的痘科医籍,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攻克,但天花得到了一定扼制。相反,国外的天花却似黑色的风暴,一阵又一阵,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战场上牺牲的人员远比死于天花的少。第二年,前线将军沙利文向华盛顿汇报:“我们已经无法执行任务,因为某些军团的士兵全部患天花病倒了!”欧洲殖民者来到新大陆,发现印第安人在卖给他们的土地边缘骚扰,便用沾有天花病毒的毯子和手帕作礼品,送给印第安人,酿成“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丑闻。 

病毒对人类的伤害,从来不分贵贱。清朝顺治皇帝患天花,病重时,他的三儿子爱新觉罗·玄烨不敢进皇宫探视。顺治皇帝24岁病逝,原因就是患天花。顺治皇帝去世后,排行老三、8岁的康熙继位,原因之一是康熙已在7岁时得过了天花。 

皖南的名医 

人类在与天花博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只要患过天花并幸存下来的人,就终身不会再感染天花!那么,感染天花却又能活下来,是不是就是人类攻克天花的一个“节点”?于是,中医研究者便想到让儿童“轻微”地感染一下天花,然后顺利过关,让过关的儿童从此终身无恙。这个探问,应该是萌生人痘接种术的前提。 

传说北宋宰相王旦(957-1017)几个子女接连因天花去世,他决心找到预防天花的办法。北宋一朝,很多大臣都精通医术,司马光、王安石、苏颂等,官至宰相,无不懂医。有人向王旦引荐了一名四川峨眉山的道士,居然用“种痘”方法,有效地预防了孩子们患天花。但是,千百年来,这种说法一直难以找到足够的证据支撑,因此,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一说法。目前学界公认的说法是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1727年,清朝人俞茂鲲曾著《痘科金镜赋集解》,说“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俞茂鲲是江苏句容人,精于痘科。他说种痘法源于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太平县在明朝时属于宁国府;至于发明人是谁,则不知道(姓氏失考);从明朝隆庆年间(最迟1572年)至俞茂鲲时,至少已经150年。在这150年里,种痘人仍然多是宁国人,这说明宁国府区域有着广泛的民间天花防治基础。 

1663年成书的《三冈识略》(作者董含)记载“安庆张氏三代,以痘浆染衣,发轻症”。董含出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上海金山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他记载安庆张氏“以痘浆染衣”使天花患者症状减轻,这也是典型的人痘接种术。从董含的记载看,至1663年,张氏已经“三代”,这表明张氏的“痘浆染衣”法至少可以向前推五六十年,即约在16世纪末已经成熟。这个时间,比宁国府太平县的发明略迟。 

1741年,张琰《种痘新书》记载:“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数代,概念模糊,无法估计时间,但这里出现的“聂久吾先生”,是个十分重要的信息。聂久吾,自称“江右清江人”,即今江西樟树人,“江右久吾聂氏,名尚恒,生于隆庆末年。”原来,“久吾”是聂尚恒的字,聂尚恒出生于1572年。由此观之,聂尚恒的“种痘箕裘”技术也晚于宁国府太平县人的发明。 

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安徽旌德县人江希舜为人痘接种术发明人。江希舜(1585-1668),世代行医,精于痘科,顺治十七年(1660)著成《痘疹元珠》,“首创种痘良方”。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原因是江希舜出生时,隆庆年号已经结束13年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痘接种术发明于皖南,不是旌德就是太平。有人说明清时期旌德县属太平县,这是妄说。明清时期,旌德县与太平县是两个独立建置的县。而人痘接种术发明时间是明朝隆庆年间,最迟不会迟于1572年,比江希舜年代略早。 

至于“姓氏失考”的这位发明人到底是谁,在没有新的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将这顶桂冠戴在年纪稍小的治痘专家江希舜头上。 

图片

全球的传播 

人痘接种到底是如何进行的?1742年,清人吴谦在《医宗金鉴》中专门有一卷《幼科种痘心法要旨》,详细介绍了常见的两种人痘接种法,即痘衣法和鼻苗法。鼻苗法中包括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痘接种操作文献。 

痘衣法就是取天花患儿的贴身内衣,或者用天花患者的痘浆沾染在衣服上,让未出痘的儿童穿上,两三天之后,即可达到种痘目的。接受痘衣法接种的儿童,在9-11天之间,会出现发热现象,这就可视为接种成功。上文明朝董含记载的安庆张氏三代,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鼻苗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疫苗放进儿童的鼻腔里,分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痘浆法是从天花患者后期皮肤疱疹中提取浆液,将浸有浆液的棉花塞进接种儿童的鼻腔,引发感染;旱苗法,是先将天花痊愈者脱落的痘痂阴干研碎,然后吹入接种儿童的鼻腔里,诱发感染;水苗法,则是将痘痂研末,调水成浆,以棉花蘸之,塞进接种儿童鼻腔。 

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相比而言,这四种接种法“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其所谓“痘衣多不应验”,是指痘衣接种法效果不稳定;“太涉残忍”,是说风险较大。再后来,人们发明了在上臂外侧擦划伤痕,在伤痕处接种疫苗的方法。现在的儿童,一般在一至两周岁之间注射天花疫苗,能有效防止天花感染。 

清朝徽州人俞正燮在他的《癸巳存稿》中说,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罗斯派人到中国来学习痘医,学成回国后,再传到土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看见孩子们在接受种痘,她就让自己的孩子也接受种痘。此前,这位大使夫人的弟弟死于天花,她本人也感染过天花。此后,种痘术被引入英国。英国人又将这种医术传到欧洲其它国家,并传到他们的亚洲殖民地——印度。在东方,人痘接种术于乾隆年间传到日本和朝鲜。 

雍正四年(1726),人痘接种术传到法国。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曾说:“我听说中国人实施种痘已经一百多年了。这样做,好处极大。中国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好管理的人……倘若我们法国也施行这种医术,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性命。” 

1805年,在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将英国人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传入中国。此时,距离宁国府太平县人发明人痘接种术至少晚233年。 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