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今晚颁奖 来听评委怎么解读获奖作品?

全文1316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颁奖典礼于10月18日在成都社会组织学院举行,为获奖者授奖。

02评委会成员认为,获奖作品深植浓厚家国情怀,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融合与创新。

03入围作品展示了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体现了成都日报锦水副刊坚持发出文学的强音。

04为此,锦水副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成都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文学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05未来,评委会将通过座谈、分享、交流、研讨等多元形式广泛传播锦水文学奖获奖作品,进一步促进成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以文学之笔,镌刻城市文化记忆。10月18日19:00,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与成都日报合作策划设立的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社会组织学院隆重举行,为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获奖者授奖。获奖作品有哪些创作特色和文学意义?“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对推动成都文学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一起来听听评委会成员怎么说。

图片

李舫:获奖作品深植浓厚家国情怀

在著名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看来,李劼人的作品,是成都、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反映了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融合与创新。在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执着关切。而这种家国情怀,今天同样深深根植于李劼人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中。

李舫举例说道,祝勇在《一个人和一座城》中,围绕李劼人和成都以及锦水,抽丝剥茧地搜寻着烟火成都的文化肌理。雍也从汉代成都出土说唱俑的“笑脸”,发现了四川人甚至中国人藏在“笑脸”背后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姜明以新闻工作者的感悟力、洞察力,搜寻着中华民族与“汉字”紧密相连的情素。诗人凸凹用诗歌展示了成都作为中国诗歌之都的永恒魅力。庞惊涛作为文学批评家,让我们看到了海外独辟蹊径的中国研究……“正是无数海内外完整、真实、客观的的中国研究,构筑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她表示。

图片 

李明泉:锦水文学奖凸显成都文化底蕴与文学力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指出,“李劼人文学奖导向明确,紧密结合成都文化,彰显城市深厚底蕴。此次获奖作品深度挖掘成都历史文化特质,通过多样的文学形式,构建文学的成都,展现天府文化的丰富面貌。”他表示,奖项设立后,将成为成都文学的一个新标杆,激发对成都文化的书写热情,促进作家艺术家探索成都历史,展现成都文化魅力。“推动成都乃至全国当代文学发展,鼓励更多读者、作家、诗人、评论家关注获奖作品、成都文学,深化其思想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传播。未来,希望通过座谈、分享、交流、研讨等多元形式广泛传播锦水文学奖获奖作品,进一步促进成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图片

蒋蓝:入围作品展示了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成都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诗歌之城,在成都,写诗、读诗者众。在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征稿期间,诗歌、散文、评论等多元类型来稿颇多,竞争相当激烈。”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诗人、作家蒋蓝告诉记者,为了评选出真正代表“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水准,评委会在众多的来稿中,反复研读,细致比较,“评选过程,无疑是一场对文学作品深刻理解的较量,也是一次对文学审美精准把握的考验。”蒋蓝表示,入围终评的文学作品,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蒋蓝的视角中,成都日报锦水副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发出文学的强音。这种声音具有两个鲜明的维度:其一,它深植于数千年的天府文化脉络之中,展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锦水副刊对薛涛、苏东坡等文化名人的研究,以及对西岭雪山等地名的历史脉络的梳理,都体现了这一点。其二,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成都大运会、世园会等重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锦水副刊展现了成都的活力与魅力。同时,副刊还推出了大量诗歌和文学评论,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彰显了李劼人等文学巨匠的伟大气质。通过这些努力,锦水副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成都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文学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张朝杰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