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外出吃饭,有健康风险

图片


图片


如今,很多人喜欢在外就餐,既省去了买菜做饭的繁琐,又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但这种便利是建立在损害健康的代价之上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几乎不在外就餐的人相比,每天≥2顿在外就餐,全因死亡率增加4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癌症死亡率增加67%。该研究发表于《营养与饮食学会杂志》上。


经常在外就餐,慢性病风险高

为了明确在外就餐与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对3万多名成年参与者进行了长达7.83年的随访。

结果发现,与很少在外就餐(<1次/周)的人相比,平均每天≥2次在外就餐的参与者多为男性,往往更加年轻且处于单身状态。这些常常在外就餐的人,有着更高的能量摄入,自然也就比在家就餐的人身体质量指数高。

在排除了年龄、性别、饮食和生活方式、身体质量指数等众多混杂因素后的调整模型显示,与每周在外就餐<1次的人相比,每天≥2次在外就餐的参与者,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4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癌症死亡率增加67%。

更令人扎心的是,研究者还发现,在收入较低的人群中,更高的在外就餐频率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更强。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104%。

如今,超重与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健康问题。近二三十年来全球超重与肥胖率急速升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就餐习惯变化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丽云等发现,我国中青年人中,一周内三餐中在外就餐的比例达到了36%,而男士每周在外就餐的次数超过14次时,肥胖的风险增加80%。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的分析表明,6~17岁的男孩如果每周至少外出就餐3次,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就会增加20%。

郑州大学学者等进行的研究也提醒,经常下馆子或对健康无益,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研究显示,与每周不下馆子的人相比,那些每周下个≥11次馆子的人,会增加39%的糖尿病风险。

还有研究显示,经常下馆子,增加死亡风险。原因可能与美味佳肴口味重有关。而钠盐吃多了,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图片

外食餐饮重油重盐少营养

经常外食导致死亡率升高背后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除非主动选择沙拉或轻食,大部分外食餐饮提供的食材及配料都难以控制,比起家里的饭餐自然是重油、重盐、重调味,往往含有更高的饱和脂肪酸、钠,更低的钙、铁、膳食纤维等,堪称健康的慢性杀手。不仅如此,不健康的烹饪方式,还会使得经常在外就餐的人体内含更多有害化学物质,比如邻苯二甲酸盐,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项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研究则显示,我国餐厅菜肴普遍偏咸,一份菜含钠量几乎是中国成人每日钠推荐量的2.2倍,南方菜更是重灾区。而高钠饮食已成为国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首要风险因素。

此外,无论是快餐店,还是高档餐厅,虽然能填饱肚子,但那些食物的营养价值极低。美国一项全国性研究就发现,与在家烹饪的食物相比,在餐馆就餐,特别是快餐连锁店的饮食质量通常较低,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等有益的营养素含量较低。

美国心脏协会的饮食评分对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分级。数据显示,70%的快餐食品营养价值很低,豪华餐馆也好不了多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院学者的分析也发现,我国居民的外出就餐率持续上升。外出就餐与在家吃饭相比,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谷物和蔬菜消费显著减少,肉类消费显著增加,增加了居民超重/肥胖的风险。


在家做饭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如今,能在家做饭的人越来越少。一项台湾研究提示常做饭也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常做饭的人会更长寿,死亡风险降低50%。该研究发现,常做饭的人吃肉少、吃蔬菜多。研究发现,做饭次数越多越长寿。与从不做饭相比,经常做饭(>5/周),其死亡风险降低50%

美国一项研究也发现,如果常在家里自己做饭吃、吃饭时从不看电视,肥胖的风险就会明显降低。

另外,做饭这种家务经常做也会促进健康。一项美国研究显示,日常生活有关活动,包括在房间站立和行走,如穿衣、做饭或园艺,有助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时间越多,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越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健康饮食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全生命周期中的饮食建议。健康饮食的核心要素包含:所有类型的蔬菜、水果、谷物(至少一半是谷物)、乳制品(如脱脂或低脂牛奶、酸奶和奶酪)、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海鲜、豆类和坚果)和油(如植物油和鱼油)。建议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45%~65%,蛋白质10%~35%、脂肪20%~35%。至于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是否有益,现有证据尚不充足。文章特别指出,在与全因死亡率较低相关的饮食模式中,红肉、加工肉类、高脂乳制品、精制碳水化合物或果糖含量比例均较低。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