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约会江南饮食文化⑪ | 鱼鲜味美,烹出大海滋味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欣怡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

●郑南

《百县千碗与舟山饮食文化》

●徐波

《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

图片

尽管中国各地饮食习俗千差万别,但要是宴请宾客,饭桌上肯定少不了一道“鱼”。

鱼因其美味和营养,历来广受大众喜爱。相传,仓颉在造“鲜”字时,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鱼的味道。为了能形象表达鲜味的具体口感,他一口气连写三个鱼字——鱻(音xiān),可见鱼的鲜美至极。

古人很早就以鱼类为食、捕鱼为生,在商朝殷墟出土文物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的文字出现。而在《诗经》中,曾记载了鲂等20种鱼类。

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又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鱼。逢年过节、喜庆筵席、亲朋好友团聚,上一道鱼肴,传达“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鱼作为古代美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北宋名臣范仲淹热衷吃鱼,“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说的就是鲈鱼的美味。

经过几千年生活沉淀,鱼已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说到鱼馔的翘楚之作,必有浙江鱼鲜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无鱼不成筵

江南食鱼可追溯至远古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参与者、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郑南博士告诉记者,浙江人吃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杭州萧山区的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号称“中华第一舟”——8000年前的独木舟和包括鱼类在内的34种5000余件动物骨骼。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舟山人已经开启了海洋捕鱼的历史。

至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养鱼经》,主张在池塘里人工养殖鲤鱼推动经济发展,第一次有了关于养鱼的实践和相关理论的探讨。

“浙江人不仅食用鱼,还将鱼与各种文化、风俗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鱼文化。”郑南说,西湖醋鱼、雪菜大汤黄鱼、清蒸鲥鱼、宋嫂鱼羹等都是浙江著名的鱼类美食,湖州的百鱼宴更是区域特色的集中体现。

浙江水生资源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作、饮食结构等都与之息息相关,捕鱼捞虾、吃鱼吃虾构成了浙江海岛、水乡人的重要生活与饮食方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准概括了江南人的饮食调性——“饭稻羹鱼”“果隋蠃蛤”,足见江南地区与鱼鲜的羁绊之深。

浙江人对吃鱼的追求,自古就有讲究。

早在4700多年前,湖州先民就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湖州人吃鱼的经验是“春吃鱼头夏吃尾,秋吃背脊冬肚皮”,也有句俗话叫做“大鱼嫌煞骨头粗,细鱼嫌煞骨头多”。

台州温岭盛产海货,日常饮食离不开鱼。当地还有“三鲳四鳓”之类的谚语,三月鲳鱼,四月鳓鱼,谷雨前后墨鱼,冬至前后带鱼和膏蟹,什么时候的鱼、虾、蟹肉最肥,味最美,了然胸中。

宁波人做鱼,注重清、鲜、脆、嫩,最典型的是咸鲜味。晚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宁波人嗜腥味,皆海鲜。”

明清时,浙江的海鲜菜声名遐迩。袁枚的《随园食单》、朱彝尊的《食宪鸿秘》等著作中就有“淡白鲞”“雪菜大黄鱼”等宁波、舟山特色菜肴的记述。“黄鱼鲞烤肉”“三抱鳓鱼”“清蒸带鱼”“酱风鲳鱼”“册子抱腌鮸鱼”等均为当时名菜。

因此,到浙江人家赴宴,必是“无鱼不成筵,有鱼才是席”。一道鱼菜,往往压轴登场,圆满了江南食事。

只为一口鲜

耕海牧渔孕育海洋饮食文化

地域饮食文化类型的形成,多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地取材。靠海吃“鱼”的浙江舟山,饮食文化以海产为主,又融入吴越之地的“饭稻羹鱼”,呈现出特色鲜明、兼容并蓄的海洋性饮食文化特点。

舟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也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舟山有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海产品捕捞、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东海鱼仓”“海鲜之都”“中国鱼都”之称。

“舟山人无论是菜品烹制,还是点心小食,都离不开一个‘鲜’。”郑南概括道,“鲜活的海产现杀现烹,按照原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烹调技法,可以不落窠臼、不拘旧俗,看似随意中尽极鲜美之味。”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使舟山出产的海鲜物产在品质、鲜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郑南介绍,舟山大黄鱼是舟山群岛海域的主要鱼种,历史悠久,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舟山小黄鱼是舟山渔场产量最高的鱼类之一,肉质细腻、口感鲜嫩;舟山带鱼则以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而闻名;舟山鲳鱼口感鲜美……这些都是舟山地区出产的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优质特色产品。

舟山人以海为田,以岛为家,世世代代耕海牧渔。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孕育了舟山独特的渔风民俗,舟山渔谚便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

舟山渔民的特点是勤劳勇敢,不惧风浪,一条小舟就敢挑战整个大洋,当地渔谚也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渔民喜欢用鱼类活动的特性,表达某种朴素哲理。比如,“破网难遮太阳,臭鱼难晒好鲞”,强调了做好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乌贼胆大做王,石斑胆小钻洞”,说的是胆大者可成就事业。

舟山沈家门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每逢渔汛,万余艘渔船云集港内,岸上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海面则千帆竞渡、万舟争流,众多渔船加足马力、出海开捕,渔港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而到冬汛期,渔民们不约而同齐齐归航,只为同一件事——回家过年。

渔船春节前回港的最后一船渔获,往往概不外售,这是大海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者的慷慨馈赠,是渔民们留给家人的新年礼物,也是烹制年夜饭的鲜美食材。

推杯换盏间,难得归家的渔民们和家人诉说着一年的辛劳,海上的付出和收获,投射在食物上,化作鲜美的饭菜,同家人分享,从口到心都妥帖安放。

一碗海鲜面,至味是清欢

舟山海鲜,是浙菜的名牌。舟山海鲜菜非常注重原料的本味,凸显“和”之美。

但如果要选取一道最能代表舟山滋味的海鲜菜肴,各类海鲜名肴要退避三舍,大多数舟山人心中的答案或许就是舟山海鲜面。

舟山海鲜面孕育于民国初年的沈家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大米水磨成浆、蒸制切丝的米面,加青菜水煮。青菜、米面价格低廉,烧制方便,口感清爽,慢慢在沈家门积累了一定口碑,逐步改变了当地米饭一统天下的格局。

后来,当地人尝试在米面中加入各色海鲜,色香味陡然提升,家常素面升级为海鲜佳肴,不光沈家门人爱吃,在定海等舟山其他地方也流行开来,最终奠定了其江湖地位。

舟山海鲜面不放味精,海鲜就是最好的天然调味。海鲜面注重的是浇头,有各类应季的小海鲜,如皮皮虾、梭子蟹、小黄鱼、蛏子等,还会放一些做好的熏鱼、鱼丸、肉丝、大排等。几十种小海鲜铺满案板,供食客挑选,甚至还有黄鱼、鲳鱼这类“大货”,都可以加入其中,做一碗豪华海鲜面。

舟山海鲜面出餐迅速。食材往锅里一扔,面条一放,用不了几分钟,一大碗香气扑鼻的海鲜面就端到了客人的面前。

热腾腾,香喷喷,浓浓海鲜味从鼻腔窜到肺腑,柔滑的面条吸满汤汁,直喝到见底,余味还在口中萦绕,正是“人间烟火气,海味是清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