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诗意地栖居

图片

图片

几天前,秦岭脚下、秋风轻拂,“祖脉秦岭 诗意长安”主题文化活动盛大开演,让我们听见非凡时光里的回响,窥见秦岭深处的文韵绵长。


秦岭,是山,是水,也是诗。


群山列峙,势若吞含,起伏的地势如同诗词的平仄,端坐在文明之河中央,每道褶皱皆深意,每个峪口有故事,每片树林听回响。光阴写下亿万年的逶迤,勾勒出诗意秦岭的模样,每一次落笔,都是心意。


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徜徉山水之间,追寻悠远古意,用心体会它的诗情万种、新韵盎然。

图片


图片

秦岭北麓南五台段,满山树林色彩斑斓。  



秦岭入诗 一入千年



1200多年前,人到中年的王维来到秦岭的终南山,置业辋川,打造桃源,半官半隐在秦岭的青山绿水间。


这天,秋意阑珊,眼前是山高水阔、相映成趣,耳边有流水潺潺、鸟啼声声,他提笔挥毫,写就《山居秋暝》,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古流传。


进与退、得与失,出仕与归隐、济世与修身,终南山下是王维心中的桃花源、生命的归属地,王维在秦岭山水的一方天地间得到了寄托,陶冶了豁达。


在这旖旎风光、静谧山野间,数不尽的人文风流和华藻辞章萦绕回荡,成就了秦岭诗意的气质。


风光、风情、风骨,如在眼前。


从李白“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咏唱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定,从白居易“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的感慨到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伤怀……秦岭的雄浑、奔放、俊秀、包容在文人墨客的笔端跳跃。


跟着诗人看秦岭,有山峦险峻、明月清风、鸟鸣山涧,更有从容有度的志趣、澄明超然的胸襟和热血难凉的赤诚。


在这里,见青山妩媚——“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塑山石之形——“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感深情厚谊——“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看豪迈洒脱——“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品宁静淡泊——“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观云卷云舒——“青霭长不灭,白云闲卷舒”;叹意蕴深长——“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在这里,见四季流转——“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爱南山好,时逢夏景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皆是寻常,尽是绝色。


当年的明月与秋风仍在,秦岭始终矗立在那里,密林幽谷、翠峦叠嶂,静默无言。它入画、成诗、化词、立书、著史,成了人们悠久记忆中的一瞬。


那片因王维而闻名的辋川,依然高山逶迤,云雾如纱,溪流欢腾,野趣盎然。光影穿过山峦,他在门前手植的银杏树,已数抱粗,绿荫葱茏。



图片

翠华山“多彩”山腰。 



山水人文 共赴此间



秦岭的存在就是一部厚重的史诗。

  

今天,站在历史的经纬线上,我们如何品味秦岭的诗意?

  

初识,先感其诗意在巍峨苍莽、山高水长。

  

数亿年前,秦岭在地老天荒的混沌中曾是一片汪洋,在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不断相向而行的地质运动中,汪洋消失,山脉隆起,秦岭挺起脊背。它雄踞华夏中央,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绵延三千余里,是黄河与长江、南方与北方的珠联璧合。

  

通过发源于山脉内的支流,秦岭这座“父亲山”将自己的血液源源不断注入“母亲河”,水流万里、泽被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水塔。

  

细观,渐识其诗意在万物荟萃、生命绽放。

  

“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连绵青山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命的律动肆意勃发。

  

在这里,大熊猫与秦岭已经相依相恋了800多万年,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与人类“血缘”非常相近的金丝猴在丛林里欢呼跳跃;一只只羚牛,成群结队地在高海拔的草甸上栖息;被称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在湿地沼泽间翩翩起舞,由发现时的7只繁衍到目前的7000多只;一株株野生蕙兰绚丽绽放……一方世界,万千生灵,安然栖居。

  

深研,更知其诗意在哺育华夏、文脉悠长。

 

图片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这里是中国历史分合的关键地带,华夏文明初创与勃兴的圣地。群山守护、众水环绕之中,我们的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

  

从蓝田猿人在秦岭丛林中缓缓站直的身躯,到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袅袅的炊烟,再到周秦汉唐十三朝风云际会、绝代风华;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中著成,儒释道的融合浓墨重彩;商旅、兵马走过的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等秦岭古道还在,秦岭滋养了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长安古都。是江山社稷图,也是历史悲欢剧,圣哲先贤、帝王将相、金戈铁马、才子佳人、唐诗汉赋……秦岭早已与历史和文脉生长在一起。

  

回味,方懂其诗意在浸润岁月、惊艳时光。

  

于群山间穿行,不仅能看到生命的兴衰,还有岁月的刻度、文化的印迹。历经兴衰更迭,经住疾风骤雨,抵过草木枯荣,无论如何鼎革变幻,秦岭始终为人们提供滋养与屏障。

  

山有秦岭,就像地有秦川,字有秦篆,戏有秦腔。造就了山之博大、水之清朗、人之灵动,秦岭将山川的豪情、峰峦的刚毅,书写进赳赳老秦的文化血脉中,淬炼出满是闯劲、韧劲和干劲的奋斗精神,秦人得以不负亘古时光,让城市不断展现新气象。



图片

秦岭国家植物园里的郁金花海。  



城以山荣 气象万千



巍巍秦岭与城市文明,在西安奏出千年回响。秦岭之于西安,绝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是命运相依、共生共存、彼此滋养。


因为秦岭,西安浸润出山清水秀的生气。


一山一水执笔,闯入西安三千年的诗里,墨落一片翠绿。大自然浓墨重彩、泼洒天成,在这座城市的白纸上氤氲散开,成云,成烟,绘就西安最美的底色。


看山——全市林地面积89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59%。全市森林覆盖率48.03%,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看水——2024年1月至8月,秦岭区域10个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58个峪口水质全部达标。


连接繁华与宁静,接纳古韵与新风,沿山景致绵延不绝,如同城市舒展开的绿色脉络,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画卷有了最美的载体。


因为秦岭,西安拥有了蓬勃生长的底气。


图片


城市的万千美好,孕育于自然天成。古往今来,秦岭滋养着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构筑了城市的自然风光,也丰厚着城市的人文气质。


晚霞云海、远山绿意,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西安在秦岭怀中拔节生长。既是城市边界,更是城市“绿心”,它为西安的日新月异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山重水复,绿树绕村,水满陂塘。弹指间,隐于山间的村落发生了巨变。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各具特色、错落有致的民宿,正在秦岭各县区悄然兴起。这片山水,链接着城市与乡村,撑起了乡村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秦岭的绿色越厚重,西安的发展底色就越亮丽。


因为秦岭,西安人找到诗意生活的栖居地。


在现代城市中诗意栖居,是无数人的美好向往。在开了倍速的都市生活里,身体盼望着闲适,秦岭便是西安人最好的“诗与远方”。


头顶是不尽的蓝天,脚下大地绵展远方,在这里,体味它的坚韧与苍茫,感受它的包容与吐纳,你便能发现“情绪出口”,找到“解压良方”,孕育出与生活和解的勇气。


最美的回响,莫过于亲身抵达。


近日,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陕西中华祖脉·大美秦岭生态旅游线路入选。线路荟萃山的精华,聚焦水的魂魄,散发诗的意境,把生活的安逸都放在秦岭的轮廓里。



图片

秦岭四宝科学公园里,朱鹮在水边觅食。  

图片

从城市远眺,蓝天白云下的秦岭清晰可见。



续写秦岭 不负经年



读懂秦岭、敬畏秦岭、保护秦岭、续写秦岭,对西安来说,是使命所在。


该如何用时代的笔墨续写秦岭的诗意,让待续的史诗奔向下一个千年万年?


守护“怀中绿”,一以贯之当好秦岭卫士。山、水、林、田、湖、草、沙,还有跃动在秦岭里的每一个生灵,都是诗意秦岭不可或缺的角色。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汇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图片


提升“含金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要积极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在秦岭脚下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模样。


激活“文化魂”,让爱护秦岭日用而不觉。充分挖掘秦岭人文故事,激活其“价值基因”,让看得见的历史印痕得以留存、看不见的文化脉络得以复现。构建从学术探索、人文研究、遗址保护,到展示传播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环,把多元立体的秦岭讲透彻、讲通俗,让诗意可观可感可诵,使热爱秦岭、保护秦岭成为市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自觉行动。


许多人心中的秦岭,或许只是一座广袤的山。唯有用心丈量过它的人,方知其伟大与浩渺。


穿行秦岭,亘古至今,崇山峻岭与清流激湍同在,文人风骨与翰墨云烟同在。在今人的行旅之间,秦岭的诗意还会更浓、更长、更悠扬。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罗嘉昱 何兴龙

图:通讯员 查朝阳 资料图片

编辑:小璐

审核:吴飞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