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 | 李琪:在更高起点上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图片

【编者按】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在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教授看来,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起点来谋划推进城市工作,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人民城市,奋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样板。以下是他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演讲。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人民城市”的重大理念和观点,具有首创意义。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治理主体、目标导向、战略格局和方法路径。

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就必须坚持“四个放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起点来谋划推进城市工作,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人民城市,奋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样板。

深刻认识与把握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伟大实践进程出发,就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关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有过三次重要讲话。

第一次是上面提到的,2019年11月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第二次是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对浦东、上海以及全国城市工作如何在服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与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上,努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新局面新境界作出深刻阐述。第三次是2023年11月在考察上海时强调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城市实际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论、主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视角,深刻回答了中国城市是什么、城市建设发展治理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和治理城市等根本问题,为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从本质论层面来看城市性质:中国城市是什么——人民城市。马克思当年在研究资本主义问题之前就论述过城市的复杂性:“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正是由于城市是一个“独立有机体”的复杂社会巨型系统,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政府都必须回应各自的城市是什么、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基本问题,也由此在各自的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城市治理模式。“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榛辟莽、艰苦奋斗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的根本属性——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的人民性,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工作的根本立场与治理道路。

二是从主体论层面来看城市主体:中国城市谁来建——人民群众。自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而启动城市化的进程以来,将资本逐利最大化奉为圭臬的欧美城市化模式从来都是强调资本或“人格化的资本”(资产阶级)作为近代城市化的主体。在城市发展主体这一基本问题上,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化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是根本不同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建设发展,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进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14亿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艰苦奋斗、勇毅前行,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人民城市建设发展之路,从实践和理论两大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富有成效的经验总结。

三是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城市发展:中国城市怎样建——“一尊重五统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关于城市发展“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重要论述: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关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方面的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的哲学思维,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城市发展是有机统一体的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中庸”“中和”在城市问题上的一种大智慧和理性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文化自信。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政治立场,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理论创举,为世界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开启了建设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

人民城市理念是人民立场在城市工作中的观念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多次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四宜”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三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人民立场鲜明体现在我们党长期执政、为民奋斗的全部逻辑活动进程中与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① 体现在发展思想上,即“以人民为中心”;② 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即“人民至上”;③ 体现在国体性质上,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④ 体现在政治实践上,即“全过程人民民主”;⑤体现在群众路线上,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⑥ 体现在为民情怀上,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⑦ 体现在城市工作上,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纵观世界城市文明演进史,唯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基于人民立场第一次开宗明义地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伟大理念与目标。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作为人民立场在城市工作中的观念体现,鲜明宣示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一以贯之坚持建党伊始即确立的初心与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有机统一,完成党的城市工作各项任务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同时,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下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宗旨、方向、主体、目标与路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超大规模人民城市建设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城市化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既是一个时代课题,又是一个历史使命。现代化的前提就是城市化,现阶段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在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关键就在于城市化发展中我们如何进一步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和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定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对于正在领导亿万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地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我们要完成“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人民立场,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城市而不懈努力。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3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更高起点上、在大力培育和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的更高起点上,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要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现代化的人民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规划、建设、治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既包括规划、建设、空间更新与发展等“治理硬件建设”,也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实践、精细化管理、“两网”建设等“治理软件建设”。

(一)党领导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要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导,依据党和国家确定的总体规划、部署和目标要求,制定城市更新和现代化行动方案,在总要求、实施步骤、具体措施与保证等方面做到“落实落细落小”;通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统筹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高质量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要切实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要健全城市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市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带动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强化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现代化治理。各级党组织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进程中,应自觉地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城市建设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城市发展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合力推动,城市治理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探索并推进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务必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尊重群众对城市规划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汇聚起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美好城市的磅礴力量。要用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方法、载体举措来进一步保证和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使人民群众在城市规划治理更新、各类公共服务与管理、智慧宜居韧性安全空间与环境建设、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步伐等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上充分发挥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倡导用民主管理的态度和方法,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在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真正构建起“四个人人”的现代城市治理共同体。

(三)城市治理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建设发展,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同时,城市治理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城市更新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演变与跃升的过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城市更新行动的付诸实施,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千方百计谋求城市健康发展。“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一定要加强历史文化和城市文脉的保护传承,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要运用系统治理、科技赋能、重心下移、建章立制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有效发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的集成治理效应,为老旧小区基本生活设施更新改造、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与支持,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确保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


【思想者小传】

图片

李琪,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重点智库(市委党校)首席专家。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央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十多项重大课题。6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