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诉说的“人间事”,不动声色的文学探索 | 叶兆言《璩家花园》讨论节录(下)

⭐️星标一下译林出版社,及时了解译林新书


“世运如潮又一世,文章得失更能知。沈湘哀郢都陈迹,胜话人间绝妙词。”


《璩家花园》献词页的诗句来自陈寅恪1957年题王观堂《人间词》及《人间词话》新刊本。叶兆言说,他很喜欢“人间词话”四个字,“我想写一本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书,雅一点像《人间词话》,俗一点像《<金瓶梅>词话》。


一座老宅院,两个平民家庭,七十年间的沉浮起落,《璩家花园》是叶兆言笔下的“人间事”,也是一部隐忍的中国当代史


图片



学者陈思和曾以“不动声色的探索”来描述叶兆言的写作,他说:“叶兆言在对一个传统故事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不知不觉把你引向了一个更高层次认识生活的境界”。《璩家花园》也正是在对百姓故事平实稳健的诉说里,隐隐宣示着更高层次上小说艺术的美学超越


2024年9月27日下午,“平民史诗与时代记忆——叶兆言《璩家花园》作品研讨会”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译林出版社、《北京文艺评论》编辑部共同主办。二十余位知名评论家、作家齐聚一堂,就叶兆言的文学创作与《璩家花园》的作品价值展开深度交流。作者叶兆言出席。


图片



此次活动将分为两期推送,此为第二期




专家发言


他在书写、标记时间的同时,

又在超越时间


饶翔

(评论家,《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


图片


参照巴赫金现代小说的理论,现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与历史一起成长的,历史的发展也体现人的成长,所以成长小说会特别聚焦个人与历史的搏斗。但是兆言老师的小说不是这样的,他更多写了一个个渺小、卑微的个体偶然地被抛入历史洪流中,经过历史的冲刷,人是怎样的状态,或者说作家怎样看待历史的繁华和苍凉。在《璩家花园》中,兆言老师把中国当代史通过人物故事内在化,人和历史始终在一起,不是两张皮。这是呈现兆言老师历史观的作品。


他对人物的塑造剔除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在某个位置看世间人物的命运悲喜,人物随着生活之流突然出现,到某个阶段可能又突然消失或死去。故事有许多留白,人物也并非非黑即白。


兆言老师在书写、标记时间的同时,又在超越时间。璩家花园这样一个空间,放在南京这样一个历经历史沧桑的城市,它的故事似乎可以超越历史的时间,而进入所谓的天地时间。这部小说的叙述人就是历史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的成长,叙述的声音也在老去,越来越缓慢,越来越低沉,洗去所有铅华。




历史的足迹一步步踩在生活的路上

每个人都是扎扎实实地活着


刘大先

(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


图片


《璩家花园》是叶老师本色当行的世情小说,是他集大成的一部作品。小说并无精英式的历史虚无感,而是用民间立场书写切切实实的生活。人物遭际不可谓不惨烈,情感不可谓不深,但是作者拒绝将它戏剧化,而是将一切生活化,历史的足迹一步步踩在生活的路上,时代进程中,他们曾经的梦想、追求、热情看似都化成一场空,但是这个过程才是生活本身,每个人都是扎扎实实地活着,这是平民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我认为叶老师的历史观是“漫随流水”的,琐碎本身像河流一样不断流淌下来,这个流淌的过程中并没有某种历史目的性在等待着他们,人物的命运也不像戏剧一样有一个结局,你发现很多事情戛然而止,很多人物不知所踪,许多情节莫名所以,许多谜案没有解开,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混沌性。


小说的风格云淡风轻,就像叶老师本人一样,你说他的写作没有手法,其实他的手法已经进入自然圆融的境界,写任何人、事和矛盾,都有一种通透感,这是一个饱经世事,已经达观的、透彻的叙述者。




一部非常隐忍的中国当代史


杨庆祥

(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图片


《璩家花园》特别有叶老师的作家形象,我感觉叶老师就应该是写这本书的叶老师,这是最能代表他自己的一部作品。从《南京传》到《仪凤之门》到《璩家花园》,叙事视角不断向后撤,从一个很大的外在景观转向内在生命经验


这本书是一部非常隐忍的中国当代史。50后作家最喜欢用家族史写当代史,但是叶老师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隐忍的。这个“隐忍”具体化一点,“隐”是隐藏大历史,所有大历史小说里都涉及,但是他都给藏起来了;另外就是“忍”,人物都在忍受不正义的生活,他们必须忍受,这种忍受中有他们自己的姿态


静水深流式的叙述声音,一个非常执拗的低音部,这恰恰是叶老师独特的叙述声音。在中国当代史叙事里面,比如路遥,不管是《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里面,一直有一个特别高亢的声音,《璩家花园》里没有。


此外,叶老师在小说中采用一种间离和中断的叙述方式,塑造了蜉蝣一般的人物群像。我们需要重视的就是小说的伪编年的结构,它与人物命运之间构成非常有意思的对位关系。蜉蝣一般的人物无法拥有完整的时间叙事进度的人生,正如小说的章节,他们的人生经常被大历史的时间中断、打乱、重组,他们一次次以为“时间开始了”,却发现时间如同黑洞,没有超越也没有救赎。




《璩家花园》在某种意义上,是作家的一部精神自传


何同彬

(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


图片


叶老师是南京文学的定海神针。他完全在潮流和漩涡之外,靠自己持续性、创造性的写作和写作的职业态度对南京作家们产生影响。


叶老师说《璩家花园》是他真正看家的书,“看家”就是看家本领,它的确是特别代表叶老师的一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以往作品的延续、融合,比如《追月楼》里的丁老先生,《半边营》里的家庭伦理关系,《十字铺》里面的情感纠葛,《花影》里面写的甄家大宅,《马文的战争》里一个家庭跟房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跟这个作品更有关联的《通往父亲之路》,都在《璩家花园》里汇合。


《璩家花园》某种意义上是叶老师的一部精神自传,他回到自己熟悉的亲人、朋友,回到自己经历的时代。读这部小说,我特别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残迹,以及青春和衰老之间的交错感


叶老师说想把这本书送给女儿,可能潜在也是送给我们这些年轻人。《璩家花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通往父辈之路。




 以90年代的灵魂在写,

有强烈的90年代的美学精神


岳雯

(评论家,《文艺报》副总编辑)


图片


《璩家花园》是可以让我们与历史建立联系的一本书。叶老师的文史写作不是文献式的,而是从身体里长出来的,是可以街谈巷议的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在这部小说里,叙述者“我们”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带领着读者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历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我们”是人性的鉴赏者,代表一种旧的美学的尺度,以老朋友谈论式的叙述方式,一个极为妥贴的叙述姿态,在日日新的时代提供某种倚仗,提供某种让人安心之所在


《璩家花园》也是极具叶老师个人美学风格的一部作品,带着个人强烈的美学烙印。他写1954年到2019年的故事,但用的是90年代的灵魂在写,有强烈的90年代的美学方式和时代精神。90年代欲望升腾,有大量的市民传奇。我们这个时代召唤90年代。


小说的人物是群像式的,而天井是一个尺度,他在发现祖宗阁的时候也发现了欲望,这可能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对于历史的探寻和对于当下蒸腾生命能量的一种发现,构成90年代本身的一个综合体。小说里天井是恒定不变的,他就像这个世界的一个砝码,稳固地坚持在那里,给我们提供看待世界不变的、让我们安心的东西。




一生只爱一个人是幸福的

一生只写一座城也是幸福的


徐刚

(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图片


《璩家花园》不只是叶老师留给女儿的书,也是写给我们这一辈人的书,小说的叙事姿态,仿佛一位长辈与儿女拉家常,讲起亲朋好友的故事


天井是当代文学中特别独特的一个人物,过去我们写女性,地母式的女性,不断地奉献。但是《璩家花园》里的天井,一生只爱一个人,无怨无悔,各种任劳任怨。他有不幸的过往,一出生就没有母亲,被送到遥远的地方寄养,又被各种人欺负,他隐忍、迟钝、不聪明,但他又是一个老实人,这个老实人却是全书最幸福的人。一生只爱一个人的这个人是幸福的,一生只写一座城的这个人也是幸福的,通过天井这个人物,作者有自我的投射在里面。


费教授这个人物有很强的历史隐喻意义。他的日记非常悲剧性地被一帮毛贼轻易处理。以及胡教授交给费教授的目连救母的桥段《山河图》,小说里面套这样一个文本,戏中戏的结构,仿佛在平淡如水的小说里面扎了一根刺。但费教授这根刺又构成小说非常坚硬的脊梁,能够一下子把小说的历史意义攀上去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历史

才是最真实的


丛治辰

(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图片


读这部小说,我不断感慨叶老师书写历史的勇气。“平民史诗”确实是进入小说的一个切口。南京这座城市天然适合书写大历史的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讲的不仅是今夕对比,更意味历史大概只能在平民的故事中进行讲述,或者说,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叶老师擅长把这些宏大的东西压进看上去比日常还日常的细节中。


比如写到天井阿四他们去接待齐奥塞斯库,一定要说成是“齐腰赛似裤”,宏大的东西一定要被转化成平民语言。缝纫机是这部小说的重要意象,这个曾经酿成过重要情节的缝纫机,这个导致民有和李择佳的关系发生转折的关键性物件,到了小说的结尾变成一个废品。叶兆言老师告诉我们,在历史当中所有勉励追求的东西,我们为它付出甚至血的代价的东西,到最后也许都会跟时间发生错位,人和历史的时间永远无法对接


“天井”这个名字也耐人寻味。南方的天井很低很低。但恰恰是整个房子阳光最充分的地方。这个最低洼的地方,雨水来了也接着,阳光来了也接着,最后它成为盘活整个房屋的东西。这就是天井这个人物,在小说的历史叙事、空间变换中的位置。   




中国历史上没有史诗,

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宋嵩

(评论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图片


《璩家花园》与其他编年体的小说最大的不同,是很多小说一定让历史事件跟主人公或者跟主人公的家人产生关系。但是叶老师的小说,故意悬置或者故意剔除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但并不是所有都回避,他要回避的是国家层面上的那些大事,与个人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大事。与个人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大事,叶老师都是浓墨重彩地写,比如邓丽君的歌曲,比如高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会议题目定成“平民史诗”。


严格说来,中国没有文学史意义上的“史诗”,却有一人的写作被称为“诗史”,那就是杜甫。他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从侧面反映“安史之乱”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另外,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什么能够传颂千年,因为写的是极其个人化的爱情,而不仅仅是一个皇帝和他的宠妃之间的爱情。它们记录的都是平民的生活和情感。


这本书也让我思考青年作家如何反映当代历史,不是真正的亲历者写不出那些细节,大量的细节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就像费教授的日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关于南京的故事,

也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关于人与时代关系的故事


艾翔

(评论家,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图片


确如叶兆言老师所言,这是一个想留给女儿的故事,换句话说,想与晚辈沟通交流,向他们传递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所以这部小说是面向未来的,是留给后来者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个父亲几乎变成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回避自己的无力,更不带有一丝居高临下的指点口气,告诉晚辈历史的种种概念,或是自己总结出来必须遵守的经验,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一起直面生活的迷雾,体验每个人的情绪。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没有特别刻意的年代感,而是与当下正值中年、青年的晚辈一样的言行和思维,不乏莽撞与混沌。这样一来,讲述倒不像讲述,而像谈心了。


毫无疑问,这部小说凝结了叶老师数十年的观察积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考反省,继续着他不懈的艺术探索。当我们跟着他的讲述了解了璩家花园的风风雨雨后,合上书本的一霎那猛然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南京的故事,也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关乎人与时代关系的故事




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也传达给晚辈的一种圆融、和解的人生态度


行超

(评论家,《文艺报》评论部副编审)


图片


《璩家花园》让我想到王安忆老师的长篇小说《考工记》,场景都是老建筑的空间。《考工记》写的是一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世家子弟,用漫长又孤独的一生守护祖宅,有一种巨大的苍凉感。而《璩家花园》的故事,不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守护这个地方,也是璩家花园在守护着这些人,或者说人和空间是彼此守护的关系。这也是这本书的情感底色,有很多温情和温暖在里面。


一位写作半生的优秀作家,想把这本书留给女儿。我想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传达给晚辈的一种圆融、和解的人生态度。就像小说当中加入的那段《山河图》,每个人走上桥第一句话都是“苦啊”,众生皆苦,但是苦难本身不是叶老师想要传递的。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即便是经历历史的磨难,依然可以收获温情。小说中李择佳明明看到天井把她推下楼梯,但是一辈子没有说出这个秘密。这种巨大的体谅、宽恕正是这本小说在精神层面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基于这个“真”,

我们才坐在一起重新回看历史


贺嘉钰

(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


图片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有幸听过叶老师好几次讲座。他曾跟我们说过一句话,我记在笔记本上。他说,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去完成一个文学作品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标准?他觉得有,那个标准就是“俗还是不俗”。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叶老师的书写和讲述让我相信,热爱文学会使我们成为不俗且慈悲的人,文学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读《璩家花园》的这些天,我又想起这句话。


《璩家花园》让我们看到历史时间里某几年的切面,正如小说目录一开始就标示而出。那非常特殊具体的几年里,个体生命具体生活,是怎样发生着轨迹的变化,小说主要在写这漫长的轨迹。当历史在回望中被综合成一个词语时,文学书写让每一年、每一天细密地重新发生。我想,叶老师就是通过故事、人物,想要去抵达一种对位于历史和生命的“真”。他在访谈里说,“《璩家花园》里真的东西太多了,好多好多细节,我不怕别人说我假,我怕别人说我真。”正是基于这份“真”,我们才坐在一起重新回看历史,借由故事重返历史,在传奇和虚构的另一边,去识别此刻是如何被抵达的。


我相信小说里很多细节其实包含着作者的历史观。比如,父亲得知受伤的是自己儿子而无须向他人道歉时,那种即刻解脱之感对位着一段荒谬。叶老师是将很多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真实感受,搁在了这本书里。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特别属于他自己,也是他送给后辈的礼物。





文学的书写让我们变得慈悲


钟天意

(青年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图片


《璩家花园》是一部指向时间的作品,叶老师用时间作为章节名,反复告诉我们时间很重要,但是看到最后,我认为他反而在是嘲讽我们对时间的执念。从1954年到2019年,在现实中历史叙述是多么激荡,多么风起云涌,《璩家花园》里面的书写平淡得几乎让人触目惊心,因为宏大叙事背后永远藏着世俗里的小


小说里出现了无数次“关键时刻”,这些瞬间吸引着读者思考,如果人物当时不做这个选择,故事结局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答案也许是,不会有本质上的不同。假设璩天井没有选择阿四,而是上了航务学校,最后成为费教授这样的大人物,结局依然导向凡庸。这种惆怅感让我想到保罗· 奥斯特的作品《4321》。


我们家乡当地新建了一座公园,仿的是民国风情小镇,一面墙贴着一些老照片,跟叶老师在小说结尾写得一模一样。天井张开的嘴巴是时间的黑洞,这本书让我们有勇气正视对生活的无能为力感,当终点是凡庸的时候,如何度过这一生。这是小说穿透惆怅之后传达的一种人生态度,文学的书写让我们变成不俗的人,变得慈悲





作者发言


叶兆言

(《璩家花园》作者)


图片


感谢《十月》和译林,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也感谢在座的各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小说开头用那首诗(陈寅恪1957年题王观堂《人间词》及《人间词话》新刊本),可能作家本身就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我本来也喜欢“人间词话”这四个字,把“人间词话”作为小说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像《人间词话》、《<金瓶梅>词话》都是非常好的东西,我写的时候脑子里也是乱的,就在想能不能写一本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书,雅一点像《人间词话》,俗一点像《<金瓶梅>词话》,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费教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人,我一直觉得费教授写日记就像我写小说一样,为什么我说留给女儿,可能也有那样的想法,说不定我的这些东西最后就像垃圾一样被扔掉。但是教授写日记的时候有快乐感,就像我写这个小说有快乐感一样。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真是蛮多的,当然写作中间也有悲伤的地方。但总的来讲,跟我以往的书相比,它让我特别平静。谢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