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还在“杀熟”吗?

文 | 鲍蕾蒙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消费已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针对“熟客”索取更高价格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如会员价更高、买得越多越贵、频繁浏览会自动涨价等。在线消费领域的“千人千价”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一大“消费陷阱”。本文围绕上述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案例和经济学原理,深入剖析了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强调了在智媒时代,人们应理性判断人与机器的关系,避免沉迷于技术,而是让技术为人所用。


关键词:大数据杀熟;算法;消费者;价格歧视


一、电商平台频陷“杀熟”争议


2024年7月20日,亿欧EqualOcean的创始合伙人黄渊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质疑携程平台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他表示,其在预订国际航班时,作为携程最高等级的“黑钻会员”,却遭遇了机票价格在填写信息后突然上涨的情况,最终支付的价格甚至高于国航官方渠道。黄渊普还通过对比多个平台的价格,指出携程在某些航班上的定价策略缺乏合理性。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某OTA平台的质疑,也再次将“大数据杀熟”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渊普的公开质疑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许多网友纷纷分享自己遭遇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对这一现象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担忧。面对质疑,携程平台官方回应称,机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航班时间、舱位、供需关系等,价格波动属于正常市场现象。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


图片

图 1 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发布朋友圈控诉携程平台“杀熟”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榜的“会员买东西更贵”的乌龙事件更是将网友对“大数据杀熟”的应激性反应展示得淋漓尽致。而这些也只是“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冰山一角。


图片

图 2 网友热评


二、大数据“杀熟反复”上演的原因:更新迭代的算法


大数据杀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背后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算法。当你下载一款App并点击同意“用户使用协议”后,你在APP里的所有数据都处于“裸奔”状态,被平台开发者实时获取。商家、平台通过网站、APP、第三方数据平台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储存,然后对用户进行标签化,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预测用户的购买意图和支付能力,这些算法可以通过训练数据不断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优化后的算法通过实时监控用户的行为数据,动态调整定价策略,确保商家、平台的利润最大化。

因此,“大数据杀熟”在算法技术的遮羞布下,算法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加剧了买卖的不平等性,侵害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增加了网络消费的不安全性。


三、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多样


目前来看,大数据被平台用来进行所谓“差异化定价”已较为普遍,交通、酒店、电影、电商等多领域都被爆出过“杀熟”事件。在线下,一些商家会把商品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外乡人”,卖给本地人的价格往往会比较低。而网上平台会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识别用户身份,利用老用户的购买心理提高价格进行欺骗,然后以低价留住新用户。而且,相比线下的“杀生”,线上的“杀熟”套路更多。近年来从旅行、电商、打车到外卖,早有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被曝出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屡见不鲜,总数高达7614条,涉及饿了么、得物、阿里、唯品会等众多知名在线平台。


图片

图 3 黑猫投诉中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数量


图片

图 4 数据来源:北京市消协


套路一:惯性支付。在网购时,一些平台会根据用户是否存在“价格敏感”而推荐不同产品,对用户浏览时间久的产品就推荐相似但性价比高的产品,当用户短时间内频繁浏览平时不怎么购买的产品时,算法就会推荐价格较高的产品。如果用户频繁搜索关键词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需要此项商品或服务的迫切心理,商家就进行动态浮动加价。


图片

图 5 惯性支付


套路二:花样变现。部分开通VIP的用户以为自己能享受优惠待遇,但有些平台会诱导这些用户花更多钱充高级VIP,精准计算老用户的“背叛成本”,利用老用户的情怀,不断地增加用户“背叛成本”的筹码,筹码越多,用户越难背叛舍弃。


图片

图 6 花样变现


套路三:自动续费。有些App将取消自动续费的选项隐藏在难以察觉的位置,或通过繁琐步骤为用户取消自动付费设置障碍,“找不到”“不提醒”“提前扣款”“暗自涨价”,各种“连环计”让用户防不胜防。

套路四:区别定价。有些平台会控制老用户的优惠券发放,很多商品老用户得不到优惠券,而新用户往往会享受更多的福利,甚至有的老用户还会被提价,越是“熟人”,坑得越狠。


图片

图 7 区别定价


套路五:位置定价。有些平台会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位置进行差别定价,对于消费能力较强的“富人区”用户,平台可能会直接推荐价格区间较高的商品或服务,使其误以为所需的商品或服务仅有这样的价格区间,从而对用户形成信息茧房。


四、算法时代下我们该如何“反杀”


(一)用算法对抗算法

尝试利用“算法助理”事前武装自己,通过运用“智能比价APP”等缓解算法歧视。例如在买东西之前,复制商品链接,切换到比价APP,系统便会自动识别该商品进行查价,呈现出该商品价格的走势图,最高的时候为多少,最低的时候为多少,都可以一览无遗。


(二)个人信息保护

消费者要尽量保护个人信息数据,不让自己的隐私数据如地理位置、通讯录、相册等被平台获取。对于必须提供的信息,要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了解信息的使用方式和范围。在网上购物或浏览网页时,可以使用浏览器的匿名浏览模式,以减少个人信息被追踪的风险。另外,定期清除浏览器的缓存和Cookie,防止网站通过Cookie追踪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行为模式。


(三)行为策略

避免频繁使用同一家平因为商家或平台通常会对经常使用的用户进行价格或服务的差异化。伪装成新客户或价格敏感人群:在购物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干扰数据,比如穿插浏览其他商品,甚至跨平台搜索,模糊平台对用户消费意图的判断,告诉平台“我没有那么迫切需求”。另外,可以伪装成新客户或价格敏感人群,针对一些平台可以先卸载一段时间,再重新安装,以伪装成新客户获取优惠。

在平台上频频领取优惠券,很可能会被大数据判定为“价格敏感者”,从而获取更多优惠。


(四)法律维权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自己的权益和维权途径。如果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滥用或遭遇大数据杀熟,应及时向相关平台投诉或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举报。可以拨打12345、12315等热线电话进行投诉,或登录相关维权网站进行投诉维权。


五、结语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联系,同时也发展了更脆弱的数据认识。人们通过数据上的互联,形成更广泛的社会信息运动,而大数据“杀熟”的表现,无疑是对数据自由表达的一次警醒,数据化的联系是放大了社会精确还是再生了更多伪命题?智媒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是双向递进的,究竟人会沉迷于技术还是让技术为我所用,这是当前应理性判断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梁景辉.智媒时代的数据体验与防范[J].采写编,2024,(09):48-50.

[2] 莫罗佐夫. 技术至死: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M]. 张行舟, 闾佳, 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3] 孙兴维.如何应对“大数据杀熟”套路[N].解放军报,2024-08-27(010). DOI:10.28409/n.cnki.njfjb.2024.001789.

[5] 陈屿涵.平台经济中的“大数据杀熟”现象:算法驱动下消费者的交易公平性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4,(07):10-12.DOI:10.19932/j.cnki.22-1256/F.2024.07.010.

[6] 高艳东,郭雪.防范大数据杀熟,推动算法向善[N].环球时报,2024-07-17(015). DOI:10.28378/n.cnki.nhqsb.2024.004263.

[7] 黄琴.论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自决权——由“大数据杀熟”引发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03):108-114. DOI:10.13467/j.cnki.jbuss.2024.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