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关键在行动

图片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关注


在新型城镇化下,流动儿童在异地生活中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保障衔接难题、心理适应压力以及社交圈子重建困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家庭之痛,也是城市之痛,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


近日,民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首个专门面向流动儿童群体关爱保护的行动方案,填补了流动儿童关爱保护领域的政策空白,体现了国家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深切关怀,为各地做好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


图片

原文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关键在行动》

作者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韩嘉玲

图片 | 网络



《行动方案》首次明确了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到2026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具体目标,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设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强化部署开展流动儿童精准监测摸排工作,明确监测摸排的范围和职责分工,为后续的关爱保护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还首次建立《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等六个方面梳理了19项关爱服务具体内容,为各地制定并发布本地区流动儿童享有关爱服务清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总体来看,从目标确立到流动儿童基本信息的监测留存,从教育医疗生活等各项基本保障措施的完善到家庭、心理健康、精神文化和城市融入等关爱服务的加强,从组织、服务清单到基层的落实,《行动方案》构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关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关键在于政策发布后的行动,在于如何更为细化地实施和落实,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流动儿童精准监测摸排工作需持续优化


首先,在流动儿童数据监测工作设计层面,与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因为其“流动”的特点,精准监测非常困难,数据统计部门需要进一步优化流动儿童的监测机制,联合基层社区管理,为关爱保护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定期更新流动儿童信息,建立机制不是要联合基层的社区不断地做加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为基层社区减负增效,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此外,流动儿童的监测范围(跨县或跨乡镇)、监测年龄(18周岁或16周岁)也需要统计局、民政相关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间统一界定,充分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


其次,在流动儿童数据的使用层面,应当打通数据监测相关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间的壁垒,确保多部门联动,破解流动儿童数据使用难题,让监测数据可以成为流动儿童公平享有公共服务的依据,而不仅仅只是统计数据。以流动儿童教育为例,在相关部门监测出数据后,教育部门也应当第一时间联动,根据监测数据将流动儿童纳入与户籍儿童一样的年度入学统计数据,将流动儿童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与财政保障范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流动儿童的两为主与两纳入政策。


图片


最后,在流动儿童数据监测层面,应确保普惠与特殊齐头并进,在保障全体流动儿童权益的基础上,提前摸底儿童日常生活及遇到的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服务和预防,同时对监测摸排发现的特殊儿童予以相应的关注。



社区是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触手


基层社区是流动儿童来到城市了解和认识的第一个环节,是他们融入整个城市的起始。在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力量十分重要,是整个工作的触手。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层面需要花大力气将流动儿童群体纳入到自己的服务系统中来,只有这样,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应积极探索基层社区与社会组织和流动人口自组织的融合发展,吸纳各方力量帮助流动儿童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细化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行动方案》细化了儿童居住、教育和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等层面的工作,为儿童的基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然而,流动儿童工作的关键在关爱和保护,应进一步细化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为儿童更好地、积极地发展保驾护航。


要完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关爱、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和城市融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支持。流动儿童融入城市,不是单单只是流动儿童自身的主动融入,也包括社会对他们的包容、理解和尊重,包括他们所在社区对他们的接纳和关爱,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让流动儿童从身到心真正融入到城市当中。还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家庭对政策内容的知晓率和认同感,确保政策红利能够惠及每一个流动儿童。


图片


相信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和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更加公平、便利、优质的服务,为流动儿童群体更好地、积极地成长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