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弃医从文”建立国家绘画档案,只为…

金晓明,一位医学出身的学者,近20年来致力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精品汇集成册。

他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全球搜寻并拍摄了大量珍贵古画,使得这些艺术瑰宝得以保存并“飞入寻常百姓家”。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晓明

01

很多人知晓金晓明,是因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作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大系”编委会委员,近20年间,他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大系”是什么?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为了抢救、保护早已进入暮年的古代绘画精品,“大系”的编纂出版计划应运而生。将战国到清末期间的中国传统绘画以高质量、高精度的书籍形式出版,建立中国传统绘画的国家档案,是支撑金晓明埋头于案的信念。

如此规模的整理工作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首次,它缘起于2005年浙江大学纂集《宋画全集》的设想,再往前追溯,或许是金晓明年少时第一次拿起毛笔的那一刻。鲜有人知的是,长期从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他,其实是理工科出身。

幼时爱画画,20世纪70年代得到追随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系统学习绘画的机会,当1977年高考恢复时,金晓明得到的建议却是:“你的学习那么好,还是考其他的普通大学,读书还是最重要的。”

1977年,浙江医科大学录取了一个怀揣美术梦的医学生。在西子湖畔,金晓明开启了五年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习。

金晓明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本科毕业之后。1983年他在浙江医科大学留校工作,一年多后,时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鼓励年轻教师开展交叉学科工作,金晓明抓住这一机遇,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助教班文科学习。

陡然变道,这场计划外的改变却暗合金晓明的初心。连他的父母也同样没想到,这把“柳叶刀”还有变成手中笔的一天。一句“认认真真读书,认认真真工作”,正式开启了金晓明的书画之路。

02

南辕北辙的跨界,需要如何跨越?一年时间、十几门研究生课程、2000多个学时,是金晓明最初的尝试。对于二十多岁的他而言,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门楣矗立在云巅,一步一个台阶,他还不知道自己要攀爬多久。

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金晓明在母校教授的课程也从医学美学拓展到中国书法史、篆刻史等专业领域。

2005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工作从《宋画全集》开始,由并无几张宋画的浙江起步。金晓明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全程参与编纂工作。

项目启动之初,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浙江能有几件宋画?”金晓明默默地根据零星流出的展览图录和学者文章,在全球几百家文博机构中找寻宋画的身影。

经过一番大海捞针的努力,他发现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一件古画,最好的保存方式是尽量不打开,请求文博机构授权拍摄,洽谈工作一年两年、三年五载,都是寻常。“我们本着的目标就是应有尽有,应收尽收”,然而战国到清代的时间跨度、国内到海外的空间跨度,都让编纂工作分外艰难。

一张数码照片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金晓明清楚地记得,项目团队曾四次扛着100多公斤重的设备,远赴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拍摄五代董源代表作《寒林重汀图》时的场景。

他记得每一幅画作重现于世时的刹那芳华:“我们祖先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真的是达到人类的一种极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天花板’”。

△《寒林重汀图》局部

△《女史箴图》局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如今已为大众所熟知,而在入编“大系”时,这幅青绿山水长卷已有17年未曾被打开过;同样,流落海外100多年的《女史箴图》唐摹本,也在“大系”中实现了首尾相连。

漫漫搜寻路,金晓明想尽了千方百计,道尽了千言万语。有收获,也留有遗憾。“还有个别画作没有最终收入成册,我们还在不断努力,也交代好年轻一代的人怎样做好增补。”

65岁的金晓明于无人知晓处一直奔跑着,只有快点再快一点,那些散落在天涯的画作才能再早一点“回家”。

03

2010年,《宋画全集》拓展为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在内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

历经艰难,全球搜索,“大系”先后编纂的五大全集共计60卷226册。自2021年5月起,“大系”成果巡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传世珍品由画入书,再由书入展,一部著作,折叠了千年文明。

从“大系是什么”到“大系为了什么”,金晓明如今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让传世瑰宝 “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中华文脉何以磅礴生长。

如果将“大系”的画册一一垒起,足有三层楼高,这是一部书的体量。十七年,这是一部书集合成册的时间。大量远隔重洋、分散多年的珍贵图像因此汇聚到了一起。

对于金晓明而言,自己的每一次启程都指引了一条国宝文脉的归途,这是一个修典人的使命,也是他的勋章。

透过玻璃窗内的典籍,时间的长河在水墨中流淌。是书画让金晓明第一次知道,薄薄的宣纸绢布上有庙堂之高远,山河之辽阔,也有市井之烟火,甚至可以跨越时光,触碰到一道道烙印于心的文化印记。

“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我们要从历史经典中去感受和了解,逐步上升到认同和自信,这是如同春雨润物一般的过程。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能在他们身上嵌入、烙下中华文化的印记。”金晓明说。

记者丨张国亮 王远

部分素材出自纪录片《盛世修典》

来源:光明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及图片视频如涉及侵权等问题

请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