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院崔凤祥:潍坊可以挑起渤海湾发展的大梁

图片

本报记者 颜世龙 潍坊报道

10月19日,“‘向海图强 向海而兴’潍坊渤海湾高质量发展对接洽谈会”在山东潍坊举行。会议由中国经营报社和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旨在搭建一个高端对话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崔凤祥在会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开发起步早,多个海洋产业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位。在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山东省要将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列为补链、强链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将山东省与央企的产业布局进行双向融合和落地。潍坊凭借鲜明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等优势,完全可以挑起渤海湾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山东海洋资源相当丰厚

《中国经营报》山东相比其他省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经历了哪些阶段?具有什么特色?

崔凤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山东省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发利用海洋,已经开始有海洋方面的科研院所在山东布局。而真正实现高速发展则是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推动“海上山东”建设,将“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山东省的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到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山东调研,提出山东要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站在新的起点。

首先山东的海洋资源是相当的丰厚,开发历史也非常早。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早期,受船舶和海洋装备等限制,人类只能在近海、浅海从事相关的海洋经济活动,渤海的平均水深在18米左右,所以山东沿海地区就比较容易从事渔业捕捞、海产养殖等,且很少有台风之类的恶劣天气情况,这就奠定山东在海洋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较为悠久。而改革开放之后,山东成为最早向海洋进军的省份。

其次,山东有海洋科技优势,尤其是当我们走向深海、远海的时候,海洋科技的作用就更能体现出来。一大批国字号的海洋科研院所以及央企在山东布局,从各项科技研发实力来说非常雄厚,形成了梯次开发的格局。

海洋装备产业补链强链

《中国经营报》:山东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现状如何?有何短板?

崔凤祥:山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可以说获得了多个全国第一,例如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渔业产值等方面,但船舶和海洋高端装备则是全国第五。虽然相比其他省份已经位于前列,但这对山东而言则被视为要加强和补齐的“短板”。

在海洋经济第一、三产业方面,山东多项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是全国第一,例如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化工业等。而第二产业方面,尤其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方面,山东虽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但增加值仅居于第五位,相比较其他海洋产业亟待补链、强链。考虑到船舶和海工装备的头部企业多为央企,山东省正在加强和央企的沟通协调。一是由省级层面和相关央企签署合作协议,把山东在海洋装备方面的谋划,纳入到央企的长远发展规划当中。二是把央企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与山东省的有关规划进行融合和落地。

在产业融入方面,例如潍坊市推动的将潍柴集团船用发动机这种全球先进水平的海工装备应用到头部企业的产品当中,成为包括央企在内的头部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这就是找准了一个行业产业的切口,去融入到整个国家海洋战略布局当中。这也正是山东省补链、强链的重要一环。

从产业链配套上来说,山东在海工装备方面的特色是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多。这也为下一步深度融入船舶和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淤泥质海滩成为“宝贝”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潍坊和山东其他城市相比,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特色是什么?你对潍坊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建议?

崔凤祥:潍坊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特色很鲜明。一是如潍柴集团在内的企业所深耕的船用发动机等海洋装备领域,开始有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海洋化工方面,潍坊的产业特色非常鲜明。

从发展基础看,潍坊的沿海属于淤泥质的海滩,它就和基岩质的海滩有明显的区别。

一方面,潍坊不能像青岛、烟台、日照等一样建设大的港口。另一方面,从城市布局来看,潍坊不像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滨海城市可以临海而建,其滨海可开发利用空间很大。

潍坊在海洋开发利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地下卤水资源,这就为白对虾等水产的养殖、海洋化工精细化开发利用提供了场地和原料。二是潍坊的沿海开发空间大,这意味着其沿海拥有广阔腹地,所以吸引了很多海洋化工上下游企业来潍坊扎堆。

潍坊要打造海洋经济,一定要将自己的特色重点突出出来,发挥好自己的海洋文化优势。尤其是滨海区,未来大有文章可做。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