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下》捧回“杏花奖”的台前幕后

图片

日前,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结果揭晓,忻州市大型二人台现代戏《雁门关下》获得最佳“编剧奖”。
《雁门关下》是由忻州文化研究院二人台剧团创排的一部新编大型二人台现代戏,讲述了雁门关下一家传统黄酒生产企业在困境中坚守、一代代传承古方酿造技艺的故事。

图片

获得大奖的背后,彰显的是 市二人台剧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一个千年代州黄酒传承的故事

“南绍北代,黄酒不赖”。南有绍兴,北有代州,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黄酒产地。时至今日,“南绍”成为黄酒赛道上的先行者,雁门关下的“北代”,重振雄风正当其时。

一部新戏,历时一年多精心创作、打磨,精彩呈现了雁门关下代州黄酒传承发展的故事。
剧情内容是这样的:新时代,传统代州黄酒企业面临信息化、科技化和差异化等转型发展的挑战,也迎来了雁门关文旅融合发展、代州黄酒小镇建设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等时代发展机遇。新一代酒厂继承人高思玖与丈夫郭雁放弃大都市的高薪工作,回到雁门关下接手父亲经营的、濒临倒闭的黄酒厂,以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方式推动酒厂起死回生、转型升级,打开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新天地,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图片

该剧共分五场,分别为“回乡救厂”“家庭风波”“黄酒情深”“转型发展”“滹沱水长”,剧情跌宕起伏,将千年黄酒传承的故事与儿女情长串联作了精彩绝伦的艺术演绎。剧中有传统黄酒业面临的困境和希望,有两代人对古老酿酒技艺传承的不同理解和思想碰撞,有普通家庭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冲突和同舟共济,有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在风雨中的艰难起伏和温暖守护,有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同人物的观念冲突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有新一代企业家面对时代课题的思考、探索和奋斗……该剧上演以来,一路好评如潮。
611日,《雁门关下》在忻州剧院首次公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和称赞,认为该剧选题紧扣当前代州黄酒小镇建设主题,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述代州黄酒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既是一部具有忻州地域特色的新编二人台现代戏,也为助推黄酒文化传播和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演后,忻州文化研究院及时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就进一步提升艺术水平进行了深度探讨。在此基础上,二人台剧团吸收专家意见建议,潜心改进细节表现,提升演技水平,对全剧进行了精细打磨。
921日,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展演,《雁门关下》唱响省城太原。星光剧场观众座无虚席,热情高涨,掌声、喝彩声不时响起,舞台上精湛的演技和真情的演绎,使观众深深地沉浸,仿佛置身于雁门关下的场景,感受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演出结束,在掌声雷动中,演员一再谢幕,观众才不舍地离去。

一场二人台现代戏的守正与创新

人常说,山西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二人台,顾名思义,是由二人同台演唱,多为一男一女、一俊一丑,角色载歌载舞,亦庄亦谐,道具多有鞭、绢、扇,是流布于山西、内蒙、陕西、河北等地的传统艺术形式,素有“长腿艺术”之称。
二人台传统剧目多以描写生产劳动、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其主要特点是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曲调优美流畅,唱腔清新婉转,别有风味,深受当地城乡人民的喜爱。
二人台唱、念、做、舞样样俱全的表演元素,使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独特的戏曲剧种,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中,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走西口》《挂红灯》《拜大年》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二人台经典曲目,也已成为贯穿不同时代的悦耳长音。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部大型二人台现代戏《雁门关下》由国家一级导演李慧琴担任导演,由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二度杏花奖”获得者郝云婧领衔主演,由享有“三晋第一小生”美誉、全国“文华奖”和山西省“二度杏花奖”获得者李建国担纲男一号。
这部戏在创作团队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由国家二级编剧耿志仙担任编剧,国家一级作曲武兆鹏担任作曲配器、唱腔设计,国家一级作曲管小军担任音乐制作,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修岩担任舞美设计,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张建斌担任灯光设计,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硕士赵阳担任服装和造型设计,国家一级导演王俪伊担任舞蹈形体设计。
全剧除男女主角外,出场人物多达40余人,既保留了二人台传统表演的古风古韵,又结合时代审美和艺术需求进行了综合创新,是对以传统小戏为主的二人台艺术的突破性传承。通过实景化叙事抒情和鲜明的人物个性再塑造,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别样的二人台大戏,不仅好看好听,故事美、音乐美、表演美,而且展现了经典二人台的精髓、魂魄和风采。
全剧的音乐创作,在唱腔写作、配乐写作、多声部写作等各个方面学古而不泥古,从而赋予了更为丰富而动听的音乐语言,既保持了二人台音乐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又增强了表现剧情的适应性,营造出“熟悉的陌生感”,为二人台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上一次看新编戏让我不愿走出剧场,还是越剧现实主义题材的《钱塘里》,这次是二人台《雁门关下》。”著名戏剧评论员、浙江省宁波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薛云说出自己的观演感受。他认为,《雁门关下》这出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虽然有明显的命题作文、新兴“文旅剧”和新编戏的“程式”主义痕迹,但新编戏如它一般品相上佳的很少。它以非常巧妙的戏剧结构、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符合当下的时代元素、扣人心弦的情感逻辑、层层递进的故事走向,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得非常好,既有传统戏曲的结构,又有当代舞台剧音乐剧的创作手法,既有地方剧种的传统样式,又有符合叙事的新型创编,既有命题要求的主题展示,又有符合生活的溶解手段,做到了真正的守正创新。
大型非遗二人台现代戏《雁门关下》的创排,改变了观众对二人台只能唱传统小戏的刻板印象,使观众看到二人台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诚然,要创作出人民群众爱看的戏,一要有“情”,二要有“趣”,大型二人台现代戏《雁门关下》这两点都做到了,它不仅唱出了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崭新主题,也唱出了时代最强音。

一只技惊四座的“百灵鸟”

领衔主演郝云婧,是忻州市二人台剧团团长,也是忻州民歌、二人台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人物。201811月,在北京星光梅地亚第九届“群文杯”声乐艺术大赛中,她曾以一段二人台《走西口》赢得热烈的掌声,高超的演唱惊艳四座,最终以97.6的高分斩获金奖。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里,郝云婧坚持通过优秀剧目的传承和创新来提升二人台剧种的艺术表现力,扩大了二人台的文化影响力,增强了二人台的舞台生命力,推动了二人台多样性的艺术创新。她长期活跃在舞台上,丰富的演出实践和刻苦钻研的求索精神,使她尽得二人台艺术精髓,并以韵味浓郁、风格独特的演唱,无数次诠释了二人台民歌的艺术内涵。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郝云婧,将现代声乐理论与二人台实践经验相结合,她的声音主体构成兼具民族声乐的气息、发声、共鸣及戏曲演唱风格,特别是吸收昆京腔、梆子腔的要素,又包含着西洋学派发声的基本技术,使之与民族、民间唱法有机融合。她的声音丰富而干净,棱角分明、质感突出,行云流水、张弛有度,具有又脆又俏的艺术特性,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她以美妙而独特的“好声音”被誉为忻州的“百灵鸟”。
郝云婧带领她的团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人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二人同台”小戏,潜心打造了《雁门关下》这部大戏。长达120分钟的剧中,她以美轮美奂、极富感染力的唱腔和走心细腻的表演,将故事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二人台独具特质的艺术之美扑面而来,为观众带来高潮迭起的视听盛宴,让观众感受到二人台蕴含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深刻诠释所扮演角色的同时,她以沁人心脾、柔中带刚、高亢嘹亮的唱腔,使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大放异彩,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喝彩。
观演后,我省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张小弋教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演出,这场戏太好看、太有魅力了!题材和演出形式给人视觉、听觉都非常好!特别是郝云婧的唱腔,声音非常结实,低音高音转换自如,把传统二人台艺术和现代声乐结合得非常巧妙,真正唱出了自己的特点,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应该走的路子。同时,群众演员也非常到位,很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二人台独特魅力。希望二人台剧团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让这台戏走出忻州、走出山西,让外面更多人了解山西、了解忻州地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部舞台剧,了解到忻州有一座古关、一个二人台、一个黄酒产业,更好地感受忻州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对忻州心生向往。”这是郝云婧和她的团队同事们共同的期盼。(聂艳英)
来源:忻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