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墙须严谨

近日,某处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放,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有细心的游客发现一些遗憾之处,有的文化墙选择的诗词作品本身质量不高,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制作者对原文理解不够深刻或校对工作不到位,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文字出现了拼写、语法等错误。

这种文化墙成为尴尬墙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研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各类“国学班”、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受到追捧,很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引经据典来感召、营造一种社会真、善、美的正能量氛围。各地积极将“文化”搬上墙面,便是一种尝试。

图片

文化墙背负着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重任,不仅是倡导文明、宣传文化的有效载体,更对弘扬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复兴益处多多,但建设传统文化墙、引经据典闹出各种尴尬,背后折射出决策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缺乏足够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考量,不仅削弱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反而可能引发公众对决策者管理能力的质疑。

把文化墙当成一本精美的书,有编辑、校对、维护等一套流程机制,能避免这种难堪的局面再次出现。比如,可以邀请文学、历史等相关领域内的权威人士组成顾问小组,负责审定所有拟用于文化墙展示的诗文资料。他们不仅熟悉本地风土人情,还能就某些特定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方面提供专业的解读指导。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墙内容的设计过程,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内容推荐比赛等形式增强公众参与度。

文化墙既然立起来,尽量不要随意拆补,不能让其成为政绩工程的牺牲品。笔者在省内某地曾见过一处亮丽的文化墙,感叹其设计之用心、展示内容之精良,可再去时,墙面已空空如也。这折射出一些决策者在文化建设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为追求短期内的视觉效果或所谓“文化亮点”,不惜大干快上,中途不仅牺牲质量,还损害了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种种尴尬的错误,都在提醒着决策者应树立正确的文化政绩观,加强文化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宣传由不得半点虚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文化墙只是一面镜子,在更广阔的文化弘扬之路上,都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需求,以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传承与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卢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