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南端寻南宋

图片

先前无山,而今无门,巍巍石碑,宋史留痕

  在杭州,路过古艮山门碑,想起北宋开封的艮岳园;在杭州,进巷吃一碗片儿川,想起河洛的家乡饭;大运河贯通南北,连起东南翘楚与厚重中原。

  从艮岳园到艮山门

  自隋炀帝开大运河至今已有1400多年,如今,黄河以南运河大多仍在通航,隋唐大运河南端起点杭州甚至在市内开通水上巴士,其中7号线的8人座红色漕舫船极具江南风情。

  从梅花碑乘漕舫船到坝子桥,由坝子桥向北穿过马路,古艮山门的石碑赫然在目。纪录片《南宋》第一集开篇讲的就是艮山门,说这里先前无山,而今无门,一旁流淌不息的大运河通向遥远的北方,“艮山”二字,就来自北宋开封的“艮岳园”。

  在八卦中“艮”象征山,艮岳园是宋徽宗在开封城东北建造的皇家园林。相传他初登基时没有子嗣,为求多子多福,便听道士建议,将宫城东北隅地面抬高堆山,建了艮岳园。

  为建艮岳园,宰相蔡京在江浙一带设应奉局搜罗奇花异石。小说《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本是将门之后,却因先失花石纲,再失生辰纲,不得不落草为寇。按小说描述,生辰纲是梁中书送给岳父蔡京的寿礼,花石纲则是从江南往开封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编队,十船一组,称为一纲。

  花石纲多时,应奉局会强行征用漕船和商船,不仅破坏运河漕运——北宋王朝的生命线,而且引发了方腊起义,为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宋室南渡,定都运河南端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人废宋钦宗为庶人,北宋灭亡。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十月,金兵南侵,宋高宗沿运河逃到扬州,并称扬州为行在,即朝廷巡幸的临时驻地。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兵南下逼近扬州,正在行宫作乐的宋高宗忽接奏报说金兵已到,吓得仓皇上马,“被甲驰幸镇江府”,身边只有武将王渊与宦官康履等人护驾。到了镇江,堂堂天子寄宿镇江府衙,连寝具都没有,就靠随身携带的一张貂皮半铺半盖。

  王渊认为,暂驻镇江不如去杭州,杭州有两道江河相隔,形势险要,比较安全。宋高宗遂由运河入杭,接着置行宫于杭州,升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

  杭州曾经只是吴郡郡治吴县(苏州)与会稽郡郡治山阴(绍兴)两大城间的山中小县。隋代开通大运河,杭州成为运河南端,这一格局才发生根本转变。畅达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使杭州迅速发展为东南翘楚,运河带来的便捷也是杭州成为南宋都城的重要原因。

  金人攻陷开封后,艮岳被毁。宋高宗将杭州城的东北门起名为艮山门,饱含对故土的思念。

  吃面进巷,来碗片儿川

  如今走在杭州街巷里,常见巷口挂有条幅,上书“吃面进巷”。在杭州,你几乎找不到一条没有面馆的街。身处“鱼米之乡”,杭州人吃面的“基因”是打哪儿来的?

  随着宋室南迁,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下,他们将河洛地区吃面食的习惯带到江浙,影响了杭州人的饮食习惯。南宋杭州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当时杭州面食品类繁多: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抹肉银丝冷淘……北方“面条帝国”的疆界扩张到了杭州。

  杭州最具名声的面点莫过于片儿川。片儿川的“儿”字,也与中原语言风俗南传有关。杭州有一条小巷叫孩儿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据说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作于孩儿巷内的南楼。

  杭州还有一道传统名菜叫宋嫂鱼羹。《梦粱录》就提到南宋杭州名菜“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宋末元初,周密作《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风貌,讲到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十六日,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登御舟游西湖,召见西湖边的买卖人,“时有卖鱼羹人宋五嫂对御自称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宋高宗赐其钱、绢,“令后苑供应泛索”。泛索是宫中供帝王用的点心,宋高宗请宋五嫂吃点心,不知有没有尝尝宋五嫂的鱼羹。(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见习记者 温若瑄 通讯员 张洋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