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赛!这场非遗赛“燃情”周末

10月19日至20日,2024年“技耀泉城”海右技能人才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决赛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百余名选手齐聚一堂,凭借高超的手艺与创意无限的思维,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竞赛。经过激烈的角逐,20 日的成人组比赛有4 人获得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优秀奖若干。

本次大赛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济南市委共同主办,山东博物馆、新黄河·济南时报承办。

图片

泉城元素闪耀,创意作品展现非遗魅力

此次比赛围绕“泉润非遗,美好生活”和“我的家,在泉城”主题开展,分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全面展现泉城非遗魅力。

记者注意到,现场的很多作品蕴含泉城元素。例如,成人组有选手将山东博物馆和镇馆之宝作为底纸,“既让公众了解镇馆之宝,又能欣赏古籍装帧技艺之美。”参赛选手刘怡彤将鱼拓技艺与折扇结合,将作品命名为“趵福鲤”,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济南非遗。

此次比赛中,不少作品非常贴近时下热点,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用陶塑为大家别样呈现《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灵岩寺墓塔林。一名评委表示,这幅作品的题材较为新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片

在青少年组,选手同样充满创意。活动现场,30号选手孙雨璇(10岁)的工作台因制作蚕丝扇而引人注目。她煮茧、抽丝、拉伸,历经5小时完成。她和妈妈自学这门技艺,原想制作扇子送给老师,却意外晋级济南非遗手工赛决赛。另两位四年级小朋友宋枕倪和刘一诺带来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品“毛猴”。刘一诺介绍,“毛猴”用蝉蜕、玉兰花骨朵等材料制成,她们用时一小时完成作品,展现非遗魅力。

图片

非遗传承家庭上阵,亲子共赛展现技艺风采

家庭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在今年大赛中还出现了至少两组家庭传承的参赛者,父子、母女共同参赛成为一道风景线。

20日的成人组的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张继新桃核上雕出大明湖景,还展示了他此前雕刻的一条3.8厘米长微雕小船。受张继新的影响,他的孩子也非常喜爱微雕核雕,19日还参加了青少年组的比赛。

图片

成人组另一名参赛选手魏巍用面塑的工艺,制作了一名精致的仕女,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一名评委认为,她捏制的仕女细节非常丰富,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魏巍透露,19日,她的女儿参加了青少年组比赛,同样是用面塑的工艺制作了一个人物形象,“她在家曾经练习过比赛作品,比赛现场因为时间关系,作品不如在家完成得好”。魏巍透露,她教过女儿一些面塑的基础知识,后来,母女俩又同时去天津拜师学艺。

除了受到父母影响,也有人从祖辈那里传承非遗技艺。19日,6岁王子韵以《蝶梦国宝献瑞》剪纸作品吸引众人目光。他4岁起随奶奶、济南剪纸艺术第三代传承人李兴连学习。

技艺展示吸引游客驻足,有人筹划明年参赛

对于参赛者来说,济南非遗手工技能大赛不仅是技艺展示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选手吕纪凯和张继新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这个比赛提供了一个交流场所,让他们能够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相互切磋,共同提升技艺。比赛结束时,不少选手互留联系方式,以便日后交流切磋。

还有参赛选手强调了非遗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趋势。选手高雷看重此次比赛对于推广非遗技艺、激发创新思维的作用,他希望通过比赛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发展。高雷透露,明年他打算继续参赛,展示叶雕技艺。

图片

此次比赛设置在山东博物馆举办,正值周末,馆内人流量较大。上午的比赛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大人用手机记录选手们精湛的制作技艺,孩子聚精会神地观看,不愿离去。其中一名北京游客专门询问下午作品的展出时间,她计划专门到一层观看成品。还有人对现场呈现的非遗技艺表现出浓厚兴趣,询问如何才能学艺、报名参赛。

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市中区文化和旅游局、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钢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历城区文化馆、商河县文化馆、平阴县文化馆以及起步区宣传文化部文化旅游体育办公室获得本次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图片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元元表示,今年比赛的赛项分类更为细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青少年组的部分选手年龄偏小,“说明非遗进校园做得越来越实。”李元元说,非遗不只是一种艺术,也是文化,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对于传承和传播非遗具有深远意义。

记者:杜林 记者:石晓丹 摄影:黄中明 摄像:张文龙 剪辑:张文龙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