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收效如何?三部委发布18个典型案例

图片

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通知,遴选了18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案例,并向社会推介。

三部门表示,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以推广运用,更好推动山水工程提质增效,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上述18个典型案例包括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内蒙古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坑生态修复项目、福建漳平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及森林保护能力建设项目、贵州铜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等。

据静乐县生态环境部门介绍,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是山西省忻州市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位于县城南部,不仅具有晋西北黄土高原湿地的独特典型性,而且是汾河乃至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该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2021年10月全部完工,实际完成投资2.51亿元。

通过项目实施共完成湿地保护修复面积3252亩,完成林草等植被生态治理面积2010亩,汾河水年均流量由项目实施前的4—8立方米/小时增加到16.2—18.2立方米/小时。目前,该项目区及其周边初步形成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心,辐射带动全域旅游的汾河旅游板块。静乐县在汾河沿线的18个村庄发展汾河水产、庭院经济,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垂钓采摘、休闲观光,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而且还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区”。近年来,乌梁素海因水环境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内蒙古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实施后,乌梁素海湖区芦苇“变废为宝”。

乌梁素海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每年会产生8万多吨芦苇。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乌梁素海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在乌拉特前旗城北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工程(无醛芦芯板项目),年产20万立方米芦芯板,将乌梁素海湖区丰富的芦苇作为基础原料生产家居制品。

图片

一位游客在乌梁素海景区体验水上项目。摄影/章轲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以减少30万到50万立方的森林采伐,少使用煤炭3000吨,能够减少碳排放量24万吨左右。”内蒙古积葭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芦花板创始人张丙坤说。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此前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明确,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及其内在规律,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综合运用科学、法律、政策、经济和公众参与等手段,统筹整合项目和资金,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和修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家部署实施了50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长期过程。应从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经济技术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筛选相对最优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和技术。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