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热点 | 老人豪横买黄金,当心遭遇黄金诈骗

金价持续上涨,带动了黄金的销售。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翻新诈骗手段,以黄金为渠道,通过编造话术、假扮身份等,向老年群体实施精准的诈骗,诱导老人一步步掉入精心设计的陷阱里。

黄金骗局盯上老年人

近期,多地老年人遭遇黄金骗局。

10月11日,武昌一老太大量购买黄金,行为可疑。经查,老人当日已通过银行APP购买了价值42.6万元的黄金,准备发货寄往外地。调查发现,9月23日,老人名下银行账户还有3笔购买黄金的记录,总价值54.5万元,均已寄往湖南。其中2笔订单已被签收,1笔待签收。原来,骗子分别于9月23日、10月11日远程控制老太的手机登录网银购买黄金后进行网上寄递。

图片

武汉老太的账户购买记录。图片来自极目新闻

武汉市黄陂区一对年过8旬的老夫妇也遭遇类似骗局。9月22日,他们接到一个自称是海口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声称,老夫妇因涉嫌参与一起特大诈骗案,要求他们配合“警方”调查,否则就要被抓去坐牢。夫妇俩顿时慌了神,立即按照对方的指示,在手机中安装远程控制软件,任由“警察”进行远程操作,对方使用老人的银行账户,花费100万元购买1600克黄金,邮寄至某指定地址。事后,“民警”要求老人删除全部聊天记录,接着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隔了一天,冷静下来的老夫妇突然觉得其中有蹊跷,发现自己可能被骗了。

图片

老人订单信息。图片来自光明网

9月17日,武昌另一位老年人接到自称某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电话,对方声称老人名下银行卡涉及外省一起重大刑事诈骗案件,要求配合调查,否则要坐牢。因害怕涉案,上年纪的老人便按照对方要求在手机上安装了一款远程控制软件,并提供了银行卡号和密码。随后,对方又通过远程软件在老人手机上下载注册手机银行APP,购买黄金理财。

黄金为何成为诈骗新手段?

办案警察分析,以上黄金诈骗是升级版的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此类传统骗局中,骗子往往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要求受害人把所有积蓄直接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接受调查、洗清嫌疑为由骗取钱财。上述黄金诈骗案例花样翻新,诱导受害人下载、安装远程控制软件,通过操控其手机网购黄金,再邮寄至指定地址,达到既骗钱又洗钱的目的。

焦点一、诈骗手法为何从银行转账演变为购买黄金?

监管力度加强。随着反诈中心、银行对大额转账、异常交易等行为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大,诈骗分子为了规避这些限制,减少被银行系统拦截和被公安机关追踪的风险,开始寻找新的资金转移方式。

转移资金隐蔽。黄金作为高价值、易携带且易于变现的资产,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理想工具”,通过诱导受害人购买黄金,诈骗分子能够更隐蔽、更快速地转移资金,增加追查难度。

更易放松警惕。购买黄金的行为在受害人心中往往具有更强的实体感和信任感,相较于无形的电子转账,黄金更能让人产生“真实投资”的错觉,从而放松警惕。

焦点二、为什么老年人频频中招?

1、信息不对称。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少,鉴别真伪能力弱,如果与子女缺少沟通,很容易陷入骗局。

2、财产安全感。老年人往往对黄金等实物资产有一种安全感,认为它们是保值和投资的可靠方式。诈骗分子利用这一点,诱使老年人投资所谓的“黄金项目”。

3、情感操纵。老年人因为孤独或渴望亲情而更容易相信陌生人。诈骗者情感上投其所好的交流建立信任,然后利用这种信任进行诈骗。

4、对技术的生疏。许多老年人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不够熟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影响。

5、法律意识淡薄。一些老年人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对诈骗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不够,从而更容易受到诈骗。

6、焦虑心理。诈骗者常常利用老年人遇事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比如声称他们卷入了法律问题,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这会使得老年人在压力下做出决策。

总之,针对老年人的黄金骗局往往结合了多种心理操纵和欺诈手段,旨在利用老年人的脆弱性和信任。

守好老人钱袋子需法律、教育与科技并举

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诈骗形势,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和能力,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

法律层面,继续加大对诈骗犯罪的惩治力度,严惩侵害老年人财产的犯罪行为。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针对老年人的特殊保护措施,为司法机关提供更为明确的执法指引。

社会层面,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防骗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其识别、防范诈骗的能力。政府、社区、家庭应形成合力,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让反诈知识深入人心。

科技层面,进一步加强警银、警企等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与技术合作,提升反诈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研发针对老年人使用的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减少其受骗风险。

综合:马利

来源:极目新闻、光明网、腾讯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