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护非遗 | 张镇藩:守住大漆根脉 让漆器永不褪色

图片

图片


张镇藩是一名手工艺人

多年来

他潜心研究大漆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

图片

凭借着对大漆工艺的

传承和钻研

大漆漆器技艺(镇藩手工艺品)被列入

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图片

张镇藩也被评为

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传承人

走进张镇藩的工作室,一股清香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绚丽多彩的漆扇、工艺精细的大漆耳环、图案丰富的漆碗占据了工作室的大部分位置。张镇藩介绍,大漆又名国漆、生漆、天然漆,是一种从漆树中采集的天然树脂涂料,正是漆树液让这些木头、皮质、陶器等制品焕发新生。
漆器最早使用是在8300年,我们用的漆是从漆树上割破树皮留下来的乳液。漆器的应用很广泛,它不但能制成非常华丽的工艺品,而且可以变成很多实用品,比如说碗、筷子、盘子,因为它耐高温的共性,在生活中可以普遍使用。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传承人张镇藩说。

图片
张镇藩年幼时便与漆器结缘,他对山西老家窑洞里的碗柜因涂了大漆而不招蚊蝇、不生虫印象深刻,自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2015年,他师从海派俞氏漆器制作艺术第三代传人俞平,才见识到了大漆漆器的独特魅力。然而开始接触不久,他就发现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单就制作纹理这一项技艺,都需要长久练习。
“漆器是个比较细致的活,它注重柔美的线条,经常使用0.5毫米的铅芯,它不但要有工笔画的技艺,而且还要有书法、篆刻的功底。”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传承人张镇藩说。
图片
图片


凭着对大漆工艺的执著和热爱,张镇藩在昌吉市成立了工作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下去,张镇藩抓住这两年大火的手工漆扇制作机会,坚守匠心,让更多市民认识到真正的大漆工艺。

图片


非遗传承需要更多的青年“守艺人”。在张镇藩的带动下,陆续有14名学徒在工作室与漆器亲密接触,克服了大漆引起的皮肤过敏等种种困难,掌握了漆器制作的核心技法。张镇藩还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日常生活、非遗制作场景和漆器工艺流程等内容,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大漆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计划多招收一些徒弟来解决大漆工艺临的文化传承问题,还想让非遗进一步走进校园,例如开办“非遗夜校”,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上这个工艺,增加对中国漆器文化的认识。”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传承人张镇藩说。


(昌吉市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 宋姚洁 吴俊亨